文/图 女报记者 姚正
报施街42号花二小门前的街角处,曾经有这么一个主营麻辣串的小吃摊儿。据那些尝过的吃货们口口相传,这里的麻辣串是“全济南最好吃的”。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嗓门儿挺大,脾气不小,性格豪爽的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串姨”。
光阴流逝,食客来来往往,恋爱、分手、结婚、生子……串姨一直守在那个街角,在油烟中炸串儿,算账收钱,跟熟识的客人聊几句家常。
对很多人而言,只要串姨在那儿,就会感到莫名的心安——因为疲惫能被抚慰,回忆有处安放。
在陈卓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的黄昏显得那么温柔。放学后,跟小伙伴儿去串姨摊儿上吃串儿,是每天的保留节目。那时候,她一天的零花钱只有一块钱,就够吃两串儿的——从校门口走到按察司街北口,正好吃完。
20 年后,陈卓的家早已搬到奥体西路,但只要有空,她总会和闺密约着来校门口吃串儿,炸的、煮的点上满满两大盘儿,停止刷圈儿,不再“吃鸡”,一门心思地闷头狂吃。
“有日子不吃就想,想起来就得来吃,吃上了才算是完。味道从没变过,就是记忆里的味道。或许,每个人记忆里,都有这么一个曾经迷恋过的小摊儿。对我而言,童年除了水彩、蜡笔和万花筒,还有串姨。”开业第一天,串姨失眠了
成为人尽皆知的串姨之前,她的名字叫杜化芳。
1993年,30岁的杜化芳走到了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上。在一家不锈钢厂半成品仓库工作的她,已经连续四五个月没发过工资了。当时,厂里集资,要求每个工人拿两千多块钱,杜化芳实在拿不出来这些钱。考虑了很久,她决定自谋出路。“说起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厂里给了四千多块钱,从此以后,单位就跟我再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一年,杜化芳的儿子只有5岁,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思前想后,杜化芳决定摆个摊子,在自家门前卖麻辣串儿。选择干这行,是因为看着有人做这个,生意还不错,离家近了,也方便照顾老人、孩子。
万事开头难。为了节约成本,杜化芳找来一些装水果用的竹筐,用刀劈开,做成签子串串儿。摆摊儿的车子,也是杜化芳的爱人自己动手改装的,只是在一辆三轮车上装上了玻璃,隔上了两块板子。
那年3月,在料峭的春风里,杜化芳推着三轮车出摊儿了。时至今日,串姨依旧对那天的营业额记忆犹新。“我从下午五点干到晚上,一共卖出去10串,攥着这五块钱,我一整夜没睡好。”
好心的街坊劝慰串姨,“犯不着这么着急,干买卖都得靠养,你再干干就好了。”这番话令串姨宽慰了不少。往后日子里,串姨的生意果然如同街坊说的那样,逐渐有了起色,花二小、青龙街小学、济南五中的学生们,都成为了串姨最忠实的支持者。
天价秘方与一颗匠心
串姨的生意真正出现转机,还要从一份天价买来的秘方说起。
打出摊儿的那天起,串姨就卖两种串儿——炸的和煮的,她的想法很简单,种类多些,卖得多些,赚得也就多些。只是与煮的串儿相比,炸串儿的味道总教人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儿,这也成为了串姨的一个心病。
直到一对泰安来的夫妇,指出了问题所在。“他们当时在贵和商厦那边儿卖炸串儿、烤鱿鱼,家就在这附近住,常来我这儿吃煮的串儿,他们尝过我们家炸串儿后,给提了不少意见。”
据串姨回忆,1995年前后,为了买下他们手里做炸串儿调料的秘方,自己和丈夫抱着一箱子伊利牛奶、一箱青岛啤酒和一条石林香烟去了那对夫妇家——这些在当时,算得上是最拿得出手的礼物。最终,串姨凭着满满的诚意,以两千块钱的天价如愿买到了秘方。两千块钱在1995年是什么概念?1993年下岗前,串姨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三百多块钱。
有了独门秘籍后就能独步江湖?这不过是武侠小说中的桥段。事实上,串姨的炸串儿能够令无数吃货为之倾倒,靠的是对这门手艺的敬畏与热爱。
“我们用的食材保证新鲜,都是我对象一大早去七里堡采买的。油也绝对是好油,都是从超市里买的好牌子。”串姨说自己干的是良心买卖,要让食客们吃得放心,在原材料上一点儿马虎不得。除此之外,不同的食材还要区别对待,“像是春卷、烧麦,炸的时间就得长一些,鸡肉、鱼豆腐就得短一些,这样炸出来口感才好。”串姨炸串一直用蜂窝煤炉,就是因为烧蜂窝煤,锅的受热比较均匀,火候更容易控制。
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并称“和食双神”,曾将做好天妇罗的秘密,归结为新鲜的食材与恰到好处的火候。串姨不知天妇罗为何物,也没听说过早乙女哲哉的名字,她道出的要诀却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吧。
“比起挣钱,情谊更珍贵”
付出终有报偿。多年来坚持良心做人、用心做串儿,使得串姨的串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从没打过广告,没有媒体曝光,只是依靠口口相传,客人带客人,串姨的生意日益红火起来。
单日的流水超过三百块钱的那天,串姨又失眠了——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发愁,而是因为兴奋。
“这个活儿怎么说呢,好汉子不乐意干,孬汉子还真干不了。我挣的,就是个辛苦钱。”串姨说出摊儿的那些日子,自己白天一整天都忙着准备食材、串串儿,中午十一点准时出摊儿,一气儿干到晚上十一点多收摊儿,回到家再收拾收拾,才来得及跟丈夫一块儿吃晚饭,十二点之前,从没睡过觉。
如今,当年那些在串姨摊儿上吃串儿的小学生、中学生们,很多已经为人父母,但他们还会时常回来吃串儿,找寻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很多人吃串儿的时候,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就这样,串姨升级做了“串奶奶”。
串姨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了却了串姨的一大心事,串姨却老了。岁月如刀,在她的脸上留下风霜的刻痕。
“小时候不懂事儿,嘴馋,放学之后,跑到摊儿上吃串儿,别的小朋友都得掏钱,我不用,随便吃,那时候特别开心。现在想想,我妈为了这个家,这些年真的很不容易。”说起这些,串姨儿子脸上的神情满是感慨。
酸疼胀痛的肩膀,一受凉就疼的膝盖,时常出状况的小腿肚子……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无论寒暑,在风里雨里出摊儿的岁月,在串姨身体上,留下了许多的痕迹。
串姨从未抱怨过什么,回忆起那些过往的岁月,她说的最多的是收获:“这么多年了,那些吃串的孩子都长大了,每回他们再来吃串儿,‘串姨,串姨\’的这么一叫,我就觉得特别亲切。看着他们,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相比挣多少钱,这种情谊更叫我高兴。”
2016年有了孙女之后,串姨就不怎么出摊儿了,安心在家照看孩子。可很多食客还是会有意无意地来串姨曾经出摊儿的地方转转,期待着再次闻到那熟悉的油烟味儿的惊喜,期待着再一次,被往日的灵魂附体。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日讯(记者杨晨通讯员陈彦)今天上午9点30分,山东省第一针四价宫颈癌疫苗在市中区舜玉路预防接种门诊正式开打——这标志着四价宫颈癌疫苗正式“落地”济南。据悉,宫颈癌严重威胁...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