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评书泰斗傅泰臣向张存珠授艺。(资料图)
□本报记者 韩霄鹏 特约撰稿 刘昌华
长在红旗下
张存珠生于1942年12月,幼时家住大观园。1950年,张存珠上小学,一头扎进了相声的世界。“那个年代,一毛钱能听五段相声。”张存珠说,当年,大观园热闹非凡,各种表演形式轮番登场,可他独独喜欢相声,对说书都兴趣不大。他放了学就往大观园跑。没有零花钱时,他就去广场听街头艺人表演撂地儿。他年龄小,听相声不给钱,人家也不以为意。
痴迷着,听得多了,不知不觉地,他就开始学着演。最开始表演给家人看,后来就到学校演。演得开心、演得带劲儿。
1960年,刚满17岁的张存珠考进济南市曲艺团,5月1日,拜袁佩楼先生为师。
老师比亲爹还亲
袁佩楼是文哏大师。他的相声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文雅俊逸,文采飞扬,书卷气浓郁又耐人寻味。袁老师表演功底深厚,脾气还特别好,愿意对徒弟倾囊相授。从讲述历史的传统段子,到歌颂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段子,张存珠跟着袁先生既学本事又学做人。如今七旬高龄,张存珠每天表演40分钟,两个月不重样;每年还紧跟时代发展,创作新段子,靠的是多年的勤学苦练。
张存珠说,相声界重视师承,一代代相声演员又传承了很多古典文化,所以,大家深受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张存珠对老师非常敬重,“亲爹给了我生命;老师教我做人,还传授我说相声的本事,我得到两位父亲的教导。有时候我觉得袁老师比亲爹还亲。”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1961年,袁老师说了句,“行了!”张存珠就开始登台,一演就是半个多世纪。
舞台是生命的源泉
张存珠早早就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曾长期担任济南市曲艺团副团长、济南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在曲艺团工作期间,除了在本地剧场演出,到部队、企业慰问演出,他还和同事们在全国各地巡演。“我们演的是花场,各种表演形式都有。”
“师父教导我们: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相声表演要为群众服务。这一条,我记一辈子。”老爷子说,相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要是观众不喜欢,那是段子不好,演员没本事,不是观众的问题。
别看现在年纪大了,心脏又安了8个支架,每天上台前要吃上药,可一上台,那状态就像打了鸡血,哪怕台下就一位观众,也劲头十足,把包袱抖足。“我是个演员,上台就得有精气神儿!”
2011年,曲艺大师金文声的徒弟、相声演员李涛创办芙蓉馆。“三哥,你过来演吧!”李涛一句话,张存珠又找到了舞台。李涛这样评价张存珠,“他一上台就不是自己了。得‘拉着\’他,不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谁叫也停不下。”李涛担心他身体扛不住,规定他每天只演40分钟,并且安排他最后演。老爷子一退场,当晚的演出就结束了。
“在台上表演的时间是我生命的延续。”张存珠这么说。
台下历经(难
每天给观众送去欢乐,采访中聊着聊着就说一段、唱一段的老头儿,他自己的生活是艰难的。
张存珠的老伴16年前罹患抑郁症,一天到晚坐着,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儿子又得了重病。张存珠本人做过两次心脏手术。一家人住着40平方米的蜗居,生活捉襟见肘。狭窄的环境不利于病人恢复。张存珠带着老伴去坐公交车,没有目的地,一圈圈转悠,让妻子散心。
李涛邀请张存珠去明府城登台时,老爷子说,“行!可我家里有困难,你嫂子有病。”李涛答,“你把老嫂子带着。”
就这样,张存珠在前台表演,老妻坐在后台,不声不响。最近这两年,妻子居然逐渐恢复了。有一回,张存珠回到后台,妻子突然说,“你今晚漏词儿了,有个包袱没抖开!”张存珠异常激动,这声批评比蜜甜。
生活不易,老爷子还关心比他更难的人。有一回,他从报纸上得知历城区有位82岁的老人做布鞋补贴家用。他带着老伴,悄悄将600元钱送到历城区老龄办,委托工作人员转交。工作人员再三盘问,他才说出自己的名字。“我有退休金,那位老太太比我更难。”
新闻推荐
大爱无疆 大美无言 记岚山法院38 位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干警们(四)
李普金于无声处著华章2006年,李普金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岚山区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文稿写作、组织宣传等工作。凭借以前在老师岗位上练就的过硬的文字功底和踏实肯干的精神,迅速在新...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