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王冠婷
本报记者王凯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应该怎样面对和迎接死亡?如何有尊严地离开?这些问题日益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近日,在济南市历下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历下创益园),记者采访了致力于临终关怀公益事业的山东省立医院肿瘤科医生陈健鹏。
生与死的连接者
陈健鹏是医生,也是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的发起人。他的手机屏保图片里写着尼采的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光和热释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实现它最大的价值。2004年,还在备战考研的陈健鹏看到了2001年考研真题英文作文里有一幅画:在一片黑暗中有一盏小灯,旁边配的文字是“爱心是一盏灯,在越黑暗的地方越光明。”这幅画深深震撼了他,也使他毅然不顾众人的不理解,而选择去肿瘤科,就是希望把自己变成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能给那些绝望的癌症患者和家属带来光明与安宁。
谈论死亡,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晦气,但一个人能“好好地死”——不留遗憾和后悔地活到生命的终点,真正善终,也是一种福气。博士毕业后留在肿瘤科的工作经历,让陈健鹏见证了许多,更让他感受到了对终末期患者实施临终关怀的要意。
需要被临终关怀的人,不仅是病人,还包括家属。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发现癌症病人有429万,这意味着有429万个家庭成为癌症家庭,而中国户均人口率是1:3.35,每年有1400多万人受到癌症影响。
面对这一庞大的社会需求,一个人的力量只是杯水车薪。陈健鹏希望打造一个平台,去唤醒更多的人。
用专业与爱帮助人
对于“启明星生命关爱中心”这一名称,陈健鹏解释:“启是开启与启迪,明是光明,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寓意目标就是要像启明星那样,去照亮每一个身处黑暗、感到绝望无助的癌症家庭!组织的使命便是用爱来消融临终者的死亡恐惧,同时,用心去启迪所有人的生命意义。”
广义的临终关怀一般是指病人临终前的半年时间,狭义上的临终关怀则是临终前的14天。尤其癌症晚期病人,身体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时候就需要各方社会力量的介入,从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去综合帮助病人,因此启明星一直在本土化来自台湾成功的“身、心、社、灵”全人照护模式。
用专业与爱去帮助人。专业,是指由医生护士、资深心理专家、资深社会工作者等具备医学背景,或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用科学的方式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最需要的帮助,获得安宁;而爱,就是团队成员都能不忘初心,用爱去引导与陪伴临终者。
还病人以知情权,让他们提前准备,安然离开,也减少生者的遗憾,做到生死两相安。为了更好地对临终者开展心理疏导,启明星公益团队还一直传播“安宁四道”,即“道爱、道谢、道恕、道别”,在专业人士帮助下,让家人平静接纳至亲的死亡,让临终者没有痛苦地安宁离开,同时也让活着的人不留遗憾。
打造畅通无阻的大爱通道
生命的列车缓缓驶向终点,每个人都要在某一站孤独地下车。陈健鹏呼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剧,“死亡质量”也将作为“幸福指数”的一部分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世界死亡质量排行,中国大陆排名倒数第十。让公众能平静地接受死亡,理性、客观地谈论生死,才能逐渐改变安宁疗护的土壤。
“每个人都需要被临终关怀,不是临到生命终点才需要,而是在拥有健康、青壮年时就需要!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长度,还在于质量,活好每一天、不留遗憾更关键!”陈健鹏说,启明星的另一个使命,就是推广、推动一场生命教育,引导公众直面死亡,从而更好地活着。
死亡是最好的人生导师。陈健鹏认为,好好地死,其实就是好好地活。人要在死亡还没真正到来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生命教育,活透了、活充分了,才不枉此生。虽然死亡没有过来人,但家属是可以成为过来人!通过启明星这个平台,打造一个畅通无阻的大爱通道,从而唤醒更多人心中的爱和善意,获得更美好、幸福的生活,让生命更丰富多彩。
新闻推荐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保护知识产权,公证在行动泉城公证处将率先开启“品质公证”
“公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知识产权保护论坛”现场泉城公证处举办“知识产权公证研讨会”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济南发展的主旋律,知识产权也已走进千家万户。21日上午,一场由“公证服务新旧动...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