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4月28日的东营孤东海岸,阳光下海水蔚蓝,船向深海驶去,海风也变得温柔起来。上午9点,来自济南的近百位逝者家属怀抱锦盒手捧鲜花乘船。海风习习,海浪敲舷,30位逝者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融入大海,回归自然。对于济南这样一个内陆城市,每一位选择海葬的逝者身上,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人的举动,比阳光更温暖。参加这次海葬的逝者中多是老年人,最年长的97岁。他们注重情怀,向往自由,如今,夙愿达成。文/图记者于娜
祖孙三代特殊的告别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就是我觉得也算是入土为安,落地归根的感觉,去黄河边看一看,然后寄托一下哀思,我觉得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上个月11号,孙磊的父亲得急症突然离世,年仅62岁,“今天带儿子媳妇和母亲来送父亲,好好告个别。”
六十多岁,现在来说并不算高龄,孙磊的父亲走得急,但很早之前就表达了自己走后要生态葬的想法。“可能是看了媒体报道,有了这个想法,他说树葬、花坛葬都行,哪怕把骨灰撒到大海里。”孙磊说,一开始家人都不很支持,但毕竟长者为先,大家一商量决定进行海葬。“正好济南组织黄河葬,黄河是母亲河,父亲生前一直说人从海中来最终还要回归大海,也算完成了父亲的夙愿吧。”
参加这次海葬仪式,孙磊特意带上了自己5岁的儿子。在此前黄河济南段举行的共祭仪式上,象征着九曲黄河的沙土模型前,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献上了花环。海葬活动当天,孙磊和儿子一起抱着祭奠盒登上驶向深海的游船,看着骨灰袋从盒中滑脱,没入海水,孙磊小声告诉儿子,“爷爷住进了大海,环球旅行去了。”
看到大海就想到母亲
和一些家庭不同,孟延鲁的母亲选择海葬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没有纠结,几乎是平静地顺从。”今年1月,孟延鲁75岁的老母亲因病去世,骨灰一直寄存在济南市殡仪馆。
“两年多前母亲说想海葬,老人家生前性格直爽,一直向往自由,也很喜欢大海。”
孟延鲁的母亲生前曾多次叮嘱要生态葬,与家庭情况有关。孟延鲁的父亲是离休干部,去世后骨灰就一直放在革命烈士骨灰堂,“母亲觉得以后要分两个地方祭奠我们也麻烦,既然父亲这样了,那她也就没牵挂了,不如海葬,百年以后子女后代面朝大海就能寄托思念。”实际上,2015年的青岛海葬,孟延鲁姑姑和姑父骨灰被撒进了大海,这个举动给老人带来不小的触动,自己将来要海葬的想法就种进了心底。此后老伴儿的去世,让孟延鲁的母亲更坚定了死后魂归大海的决心。
“今年海葬改到了黄河入海口,我觉得可能是天意。”12年前,孟延鲁的母亲曾到过黄河口旅游,没想到多年后还能再次被带回到这里,“当年母亲照了一张黄河口的照片我印象非常深,一边是混浊的河水一边是蔚蓝的海水,对比明显,周围是高高的草,特别好看,母亲当时特意拿照片给我看说她喜欢这个地方。”说起黄河,孟延鲁觉得能葬在入海口这片海很有意义。“十年前我只身到了台湾并在那里定居,每次探亲从济南出来,离母亲河越来越远,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如今,母亲去了她向往的大海,孟延鲁说,即便回到台湾,只要看到大海就会想起母亲,“如果有可能,将来我也会选择这种方式和这个世界说再见。”(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相关链接
下批赴东营海葬五月中旬举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骨灰容器由骨灰坛改为了降解袋,在设计上做了改进,更方便入水。据介绍,今年使用的是纯白色、纯棉材质的降解袋,封口粘合剂加入了鸡蛋青液,遇水即化,能够让骨灰均匀的沉入海底。逝者家属打开黄色锦盒,通过黄色方形传送带,将装在降解袋中的骨灰落入大海。
据了解,本次黄河生态葬结束后,将于下月中旬组织第二批家属赴东营,此后根据报名情况每月组织两到三次,一直持续到10月左右。为方便家属祭奠,济南还将在莲花山殡仪馆祭扫广场和黄河沿岸济南段设相关标志物。
今年起,参加生态葬的市民还有一项利好。根据济南市此前出台的生态殡葬奖补政策,今年4月1日起到2023年3月31日执行。对选择生态葬的具有济南市户籍和居住证的亡故居民,自2018年1月1日以后亡故的进行1000元到4000元不同的奖补。其中,奖补力度最大的,就是不留坟头、将骨灰全部撒散的海葬、河葬。记者于娜
新闻推荐
手机上看济南线下来“打卡” 小长假里济南旅游火爆流行APP成背后催化剂
小长假第一天,宽厚里挤满了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本报记者周青先摄对济南来说,每每进入五月,就到了与短暂的春天说再见的时刻。趁春姑娘还未走远,不少人选择在“五一”小长假出...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