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5月3日讯(记者 黄佳杰)拾金不昧,只是一件小事,但发生在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廖佳身上,却有点不同寻常。尤其是,廖佳捡到东西后瞒着父母,交到了历下区阳光家园照料中心负责人冯华芝的手上,似乎更有故事。今天,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你过来,记者来了,要采访你。”冯华芝来到桌前,拍了拍一个“娃娃脸”的肩膀。
“不!”“娃娃脸”下意识地抬起头,晃了晃手上的螺丝刀,意思是他正在忙着。
“没事,你先放下活儿,几分钟就好,不耽误你事。”
“娃娃脸”一愣神,才注意到是冯华芝,一噘嘴,不情愿地跟随记者来到旁边的一间小会议室内。
“娃娃脸”叫廖佳,虽然今年已经38岁了,但因为患有唐氏综合征,导致其身材矮小、思维简单。唐氏综合征患者因为具有相同的脸部特征,所以也被称为“国际脸”。
“那天下午,我坐公交车回家,看见最后一排有个袋子,就过去捡起来,放进了包里。”
短短几十个字的句子,廖佳其实是分成好几句话来说的,旁边还有冯华芝的补充,“他是4月17日交给我的,所以他捡到这个包应该是在4月16日。”
“不对,不对,”廖佳又打断了冯华芝,“我是下午交给主任的。”
“你忘了吗?”记者问。
“对!”廖佳笑了笑。
廖佳捡到的袋子,是一个透明的文件夹,里面装有身份证、大学毕业证、两份执业证书和一份公司登记表。因为廖佳的表达能力有限,后续的部分都由冯华芝补充,“还好公司登记表上有联系电话,我打电话过去,他们派人来取。”
对于“为什么没有把失物交给父母”的问题,廖佳只是一个劲地摇头,似乎还想着手上没干完的活儿。
“我们这里也是他们的家。”冯华芝说,“我们‘阳光家园\’现在有26个‘孩子\’,他们每天都按时‘上下班\’。”虽然冯华芝比这些“孩子”大不了多少,但依然称呼他们孩子。
2008年7月成立至今,“阳光家园”已经接收过60多个孩子,有18个通过介绍找到了工作。 现在留在“阳光家园”的26个孩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廖佳之所以不愿意接受采访,就是因为会耽误他“上螺丝”。有爱心工厂愿意把一些小活儿放在这里,易学习、易操作,成本也低。
简单的几句采访之后,记者跟着廖佳回到“工位”。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两张大桌,有人在串珠,有人在上螺丝,有人在编筐。东墙边几个开放柜,摆放着他们的劳动成果,简单的手工艺品,凝结着“廖佳们”独立生存的希望。
看着冯华芝领着记者进来了,开始有人喊,“老师好!”这一声不要紧,十几个声音从房间的各个角落传来,参差不齐,“老师好!”“老师好!”
“他们现在都有了基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冯华芝语气中掩饰不住骄傲,“因为他们还都是‘孩子\’,但又和孩子不一样,所以在教育上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冯华芝两三个月就要邀请民警来讲一次课,“穿着警服呢,他们也不敢不听。”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断强化记忆,才是他们遵守规则的保障。
廖佳来到“阳光家园”有两年多了,不管是那些民警老师,还是冯华芝这个“主任”,都告诉过他,“拾到东西要上交!”思维单向,方法直接,他记住了冯华芝的话,才把失物留着,直到见到冯华芝本人,才亲自上交。
走出“阳光家园”所在的和平路北社区,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记者耳边回响着失主对冯华芝说的话,“我们一定会做一面锦旗!太感谢了!”
新闻推荐
起底“娱乐购物商城”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