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礼乐中学的学生记者与日报记者编辑面对面交流。
6日上午9点整,身穿蓝白相间校服的槐荫区礼乐中学50名学生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准时出现在了济南报业大厦楼前,迫不及待地等候着即将开始的活动。虽然是从学校徒步而来,但在学生记者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认真与好奇。
在报社记者的组织带领下,小记者们先后来到了《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当代健康报》、舜网、爱济南等展台前进行参观,与编辑、记者近距离互动交流。随后学生记者们参观了位于报业大厦四楼的济南日报报史馆,了解了诸多关于报纸、新闻以及济南日报社的相关历史和知识,各种已经被封存进历史的新闻通讯设备令生长于网络时代的他们大开眼界,济南日报70年来的风雨历程也让他们听得聚精会神。
接着,他们来到济南日报办公区,近距离观摩一线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状态,整洁的格子间、先进的设备,亲临记者们的办公环境令学生记者们兴奋不已。参观过程中,学生记者们详细了解一份《济南日报》是怎样“出炉”的,采访、撰稿、编辑、排版、审核、印刷,每一个环节在报纸发行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新闻工作者们繁复的工作、紧凑的时间安排也让同学们纷纷“点赞”。
在新闻基础培训中,主讲记者主要从“报纸的基本构成”,“热线记者的心路历程”,“记者如何采访、投稿、评稿”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详细解答了小记者们的提问。
活动中,学生记者们都听得特别认真,他们时而抬头听讲,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举手提问,时而积极发言。大家说,活动不仅让他们知道了如何采访、投稿、编版,更明白了如何当好一名记者,如何利用好“学生记者”这一平台去锻炼、提高自己。大家表示,要更加积极努力,争取让自己的作品早日发表在报纸上。
“开门办报,这种职业体验‘涨姿势\’”
“很有趣”“很丰富”“很受教”……对于本次活动,学生记者席晓琳表示,报业集团这种“开门”办报的活动让她感觉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参观学习机会,“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而且是一次有意义的职业体验。”
“在济南日报报史馆,我了解到了《济南日报》的一路成长,也了解了当时创办报纸的艰苦条件和艰辛历程。我们参观了当时报务人员工作用的物品,还有老式的机械印刷机。从最初的铅字排版到现在的电脑印刷,真了不起。”席晓琳告诉记者,活动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了解了济南日报的发展史,与济南日报记者面对面采访互动,见证了专属报样诞生,“我们倾听了一些年轻记者老师的采访经历,了解了记者的基本工作流程,对编审系统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完成一篇报道要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从而感觉拉近了和面前侃侃而谈的记者老师的距离。我希望努力融入这支队伍,成为一名出色的准‘记者\’。”
“品味墨香,这样的活动很有料”
“今天是一次比较特殊的出行,对于我是既陌生又向往的新感觉。”学生记者胡楠说,没想到整个活动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丰富多彩,不仅有特色产品售卖区、义诊区,还有泉城义工的便民服务区,“尤其是《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爱济南等展台前,通过与报社编辑记者们的交流,让我对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
最让胡楠印象深刻的是济南日报报史馆,报史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稿、图片、实物、雕塑,讲述了济南日报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济南报业发展的历程及风采,使她深受鼓舞,很受教育。“这次活动真的有料,在这里我看见了平时只能在照片上才能见到的老式印刷机、电话机、洗脸盆,还有那种排版用的最原始的铅字。”胡楠表示,想到那时候的工人们要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捡出来,排成文章,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种浓浓的敬意。
胡楠表示,作为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人,通过这次活动使她和同学们感受到了济南报业人重视与读者的多样、立体、即时互动的初心,期待读者服务月可以为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提供更多近距离体验、交流、对话的机会,将年轻人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吸引到报纸上来,静下心来品味墨香。
“大开眼界,这样的报纸办得好”
“参观完济南日报报史馆我才知道作为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先后有3位名人题写过‘济南日报\’四个字,分别是舒同、郭沫若和邓小平。”学生记者周子航表示,在报史馆他看到了70年前的济南日报创刊号,当时叫做《新民主报》,同时还看到了很多过去的珍贵物品,“活动让我对报纸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们参观了济南日报记者、编辑的办公区域,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流程。”周子航说,通过参观,他了解到记者要先采访、写稿子,然后编辑再把他们写的稿子整合,再放入一些图片,进行排版,最后印刷,一张报纸就完成了,“之前读过不少报纸,这么近距离地了解报纸的‘前世今生\’还是第一次,真是大开眼界,‘开门办、大家办\’的理念下办出来的报纸确实很好。”
“和其他学生在近距离观察了新闻人的工作状态后,对这份职业以及在报业大厦这栋楼里的所有工作人员充满了敬佩。我了解到记者很辛苦,有时三更半夜去采访,有时写稿要到深夜,有时采访的环境很恶劣……”周子航表示,通过活动,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记者们的辛苦,让他懂得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张报纸,更明白了任何工作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本报记者史春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邵明红通讯员董文明)4月28日,长清全域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正式开通。该平台集掌上手机APP、资讯服务、预订系统、导览系统、电子商务、旅游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游客只要扫码安装“长...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