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烈士证明书一直被李炳娥珍藏着。(冯经伟 摄)
今年72岁的李炳娥从出生就没有见过离家参军的父亲李贵池(曾用名李干清)。1946年,父亲离家的那个中秋节,距离她出生还有4个月。
“妻子大着肚子,孩子即将出生,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解放全中国,再狠心也得踏上参军路,毕竟没有国家就没有小家啊!”11月20日下午,在历下区燕子山小区南区李炳娥的家里,虽然自己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但说起父亲离家这一段,老人的眼圈还是红红的。
与父亲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李炳娥和比自己大5岁的姐姐以及母亲都享受着烈属的待遇,自己从上小学开始就没交过学费,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文革”结束后,李炳娥被推荐到山东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冶金总公司,离开了济宁农村老家,在济南扎下了根。
把家安在了济南,李炳娥一直忘不了寻找父亲。老母亲健在的时候跟她讲,父亲李贵池当年给家里捎的信中透露出所在的部队应该是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并且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
打完了解放济南战役,同村的七八个老乡都回到了老家,其中还有李炳娥的大爷,唯独不见自己父亲的身影。李炳娥家在济南城的姑姑给出了答案,原来,在战斗结束后,父亲李贵池买了一条新扁担、一把新菜刀送到了姑姑家,还留下信:“我要跟着部队南下了,不解放全中国决不回家!”
从那之后,父亲李贵池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几十年来,李炳娥的母亲一直不相信自己的丈夫没了,带着姐妹俩相依为命,再也没有改嫁。去世前最后一年,老母亲的精神状态就已经不好了,每次做了饭都会留出父亲的碗筷,把饭盛满。
参加工作有了条件,李炳娥也没放弃寻找父亲的希望。然而不管是托人去徐州的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打听,还是在《老干部之家》寻找老战友的栏目刊登信息、上网发布信息,都找不到一丝线索。看到为庆祝济南解放70周年,当年的很多老战士会再次聚首在解放阁下的消息,李炳娥致电本报圆梦行动,希望能参加老战士的活动,主要是向这些父亲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打听有没有父亲的下落。
“听同村回来的人说,父亲喜欢唱戏,在部队给人送饭的时候没事就会唱上几句。还有的人说父亲当年是27军政治部的警卫员,只是这些都无法核实。”令李炳娥遗憾的是,小的时候不懂这些,以至于全家一张父亲的照片都没有保留下来,现在寻找父亲,如果能有父亲在哪里牺牲,安葬在了哪里的消息,就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
看到本报圆梦行动前几天刊登的姚兴民寻找烈士父亲的消息,李炳娥又燃起了希望。“趁着自己现在还明白,我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了,不然,我都无法向一生念念不忘的老母亲交代。”李炳娥说。
(本报记者 冯经伟)
创刊70年来,《济南日报》成长和前进的每一分动力都来源于读者。为回报读者与社会,践行党报社会责任,5月22日起,本报发起“为市民读者圆梦”行动。作为纪念《济南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该活动受到读者广泛关注。您可以继续通过电话或留言的方式,将个人情况、梦想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告诉我们,我们将筛选70个有意义、有代表性、有时代特色的梦想,发动责任企业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助您圆梦。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留言:
1.拨打党报热线:67976110;2.电子邮箱:jnrbym@163.com;3.爱济南客户端专题页面;4.《济南日报》官微后台留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谷青通讯员张丽)在纬十二路地下人防工程,有一家印着“济南市人防办‘第一书记’帮扶小黄崖村简介”字样的...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