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失能老人需要的是有尊严地生活、有质量地生活,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上门康复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昨天上午,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到历下区开展第十二专题“商量”第三次现场商量。现场商量过程中,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委员专家们展开激烈探讨。
“我公公今年80岁,婆婆今年76岁,他们都行动不便,要么坐轮椅、要么拄拐杖。”宫斌表示,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照顾老人非常不方便,而老人又不愿意进专业的养老机构。宫斌作为一名子女代表说出了很多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面临的问题。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孔爱华说,该辖区一共有244位失能老人,面临着各种养老问题,这些老人需要更加专业的护理人员和专业的场所,而目前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历下区民政局局长苏凤清表示,目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非常多,如果医疗机构介入到养老机构里,照护老人效果应该很好,但管理比较困难。应该做好养老机构与社区医院结合文章,这样老人看小病就不用离开养老机构了。
市政协特邀委员、济南市行政学院原教育长王济萍认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解决了基本养老需求之后,健康就成为了第一需求,医疗服务对老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在社区养老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部分患有常规病、老年病,康复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也是社区医养结合的一点,在这方面可以多做些文章。
针对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认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缺少精准定位,很多8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仍然能够自理,尚不需要养老服务,而有些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已经进入老年。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是嵌入式的,需要分档、分层,不能以年龄划分,而要以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来划分,继而提供切实的服务。
“我上一次调研时入户走访了三位老人,其中有两家属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民政部门还是卫生部门,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都应该更加精准。”市政协委员、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王绍辉表示,政府应该做到精准养老,找到老人们的需求,让服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王绍辉称,有些失能老人更需要的是有尊严地生活、有质量地生活,这要求养老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养老服务技能同时也应具备康复技能,“目前,民政部门购买的服务大部分以家政为主,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上门康复服务,提高老人的生活能力?” (本报记者 王希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栾瑞生)精准获客心法,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大数据营销云,最近在全国上线运营。为了解决企业特别是中...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