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室里,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地摆弄乐高机器模型,开启她们的探索之旅
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师生可同步共享课程内容。老师带领创客小组成员开展社团活动。智慧课堂,让师生互动更精准。
天桥区首届科技节上,5名学生进行VEX机器人展示。教育信息化让优质均衡教育在农村校园落到实处
在电子显示屏上练书法,在VR机器上观察心脏的构造,写编程控制机器人,用3D打印机设计各种模型,通过一个屏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外教进行交流……近日,在“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推进会”的展示会现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让记者大开眼界。毋庸置疑,信息化不仅改变了过去教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课堂模式,也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孩子们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现状 Scratch编程、VR的应用
正让课堂变得不一样
乌鸦喝水、小熊花园、猫捉老鼠、打地鼠、走迷宫……这不是哪个游乐场的娱乐项目,而是历下区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
“看,我只要用鼠标拖动这些图像,然后再制订一些规则,就可以设计出一个迷宫程序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在济南市青龙街小学的Scratch编程课上,一名孩子兴奋地说。
课堂上,记者看到,孩子们可以对着面前的电脑,用鼠标拖动一个个程序模块来生成某个程序。
作为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内容,Scratch编程课的内容生动有趣。就拿“走迷宫”来讲,孩子们可以选择系统里已有的迷宫路线,也可自己画出一个路线图,然后选择一个走迷宫的主体,它可以是只小甲虫、小蜜蜂,也可以是一只小猫咪、小狗或者是任何自己创作出的形象。孩子们还可以制定游戏规则,比如小甲虫走错后便要回到原点重新开始、在行走的路上吃到小虫子会变大、闯过第一关便可以领到一个奖杯等等。就这样,所有模块确定之后,一个新的程序便生成了。
除了编程课,青龙街小学还为学生精心设置了创客教育、3D打印、小机床等诸多精彩课程。
青龙街小学并不是个例。自2017年初,历下区便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区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上推广Scratch编程的学习。2018年,又在全区小学高年级正式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进课堂。
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历下区信息技术教研员杜鹃带领骨干教师自编教材,经历三次推翻重写后,最终于2017年7月编写出《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编程》一书。为此,老师们牺牲了整个假期,在工作群里留下的文字稿件多达404个。
信息技术课程遍地开花的不仅仅是历下教育。“你看,这是心脏,我用这支笔把它点出来,再点开心脏横切面,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心脏的构造了。我再用笔把它往外拉时,它好像能蹦到我的手上一样。”在近日召开的“济南市教育信息化2.0推进会”展示现场,长清区凤凰路小学学生徐墨涵站在一台VR机器前兴奋地说。她戴着操作眼镜,右手握笔,左手手心朝上做出“托”的动作。在她的视角里,那颗心脏已经跳出屏幕,可被握在手心里。
而走进天桥区宝华小学,你会看到一个“信息发展博物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习计算机发展史,可以做投影游戏。在三楼走廊的泉城科普e站里,储存着海量视频,孩子们可以点播各类科学视频,聚在一起边看边笑边思考……
普通孩子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冲击,特殊孩子也不例外。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成立了特殊孩子的创客空间,成立创客小组,先后开展了3D打印设计、可视化编程、人工智能编程、开源硬件等课程,给特殊孩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现在,有的孩子已经可以非常熟练地使用音轨编辑软件自录自唱、自编完成个人音乐作品的创作。
信息化,正让课堂变得不一样。探索智慧课堂让教学变得更智能双师课堂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
镜头切换至2017年的历城二中,一堂生动的智慧课堂课正在上演。
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师生可同步共享课程内容。老师下发课堂检测后,学生可在平板上提交答案,系统随后会自动统计答题率和正确率。如果老师出的题是主观题,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书写,或者在作业本上书写好后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
作为历城二中首个智慧课堂的参与体验者,梁玉娟回忆道,“很兴奋”“很震撼”,即使是第一次使软件,也能很快上手。事后有学生跟她反映说:“老师,用平板电脑听课、测试跟平常太不一样。如果一走神,老师就切换到下一个环节,黑板上立马就显示出自己没做完的成绩,这让我们不得不集中注意力。”
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智能交互黑板的高配备,为历城二中的师生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智能交互黑板将传统黑板与超高清交互平板深度融合,日常可用粉笔书写。当需要用到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只需要打开电脑,点击屏幕上的笑脸标志就可以播放课件。如果需要批改,教师可通过触屏直接批改,非常方便。高一英语教师张英英激动地说:“老师们不用‘吸粉’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内容和素材。另外,如果下载相关APP,智能黑板还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泉星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同样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学校语文、数学学科率先使用“242导学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视频、电子课本等辅助手段自学,自主完成学习导学单;课堂上通过“对学”“群学”“助学”“测学”等环节,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而在济南第十三中学,学校共建成22间智慧教室,为七、八两个年级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始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智慧课堂让“教”与“学”变得更智能,而双师课堂则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教”与“学”的形式变得更多元。
“Rose,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清区石麟小学的课堂上,一位特殊的外教正在授课,这位外教不在现场,而在千里之外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不断与学生互动。在教室内,还有一位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双师”课堂。
“双师”课堂通过线上25分钟教学、线下15分钟教学的模式,带动现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利用课后学习平台开展课后服务,让优秀教师变成“网络名师”,这便是“空中课堂”。
思考
孩子们的热情已被点燃软件功能的开发让教师有紧迫感
3月底,一场以“‘纸’爱泉城美”为主题的校园steam科技节在青龙街小学举行。糖球游戏机、发射子弹的狙击步枪、储梦箱、奔驰的小火车、保险柜、摩天轮、抓娃娃机、密码箱、桌式足球、书香屋……一张张看似不起眼的纸,被孩子们玩出了新花样。
作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学校,青龙街小学特别注重学生们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收获成长。学校科技辅导员梁俊南表示,孩子们上起这类课来“撵都撵不走”。在学习中,孩子们的思维缜密性增强了,自信心也提升了。“以前有的孩子很内向,但是学习了编程后,尤其是获得一些奖项后,他们成了同学们眼中的‘科技小达人’,自信心也随之提升了。”
而杜鹃的脑海中一直很难忘记一个画面: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室里,一个理着小板寸的男孩每根头发丝上都沾着汗珠,但他浑然不觉,眼睛里只有他的编程和机器人。他不停地生成、调试、生成、调试,忘了时间,忘了所有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学习热情的驱动下,孩子们的进步都是惊人的。”杜鹃说,有个五年级的孩子甚至做出了一个名为“宇宙大战”的作品,“整个故事架构缜密、颜色丰富、音乐富有感染力。最难得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提升,展现了非常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中卧虎藏龙,也给老师带来了自我提升的紧迫感。梁俊南说:“现在的孩子眼界很宽广,知道的知识很多,我们老师都在努力往前冲,缩小跟孩子之间的差距。”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方向,梁俊南也有自己的思考。“希望学科之间可以更好地融合。我们现在仅仅摸着了点皮毛,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探讨,促进课堂形式的改革。”
同样有紧迫感的还有长清区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家民。在他看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VR系统带有很多课程软件,但是这些软件所涵盖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对教师的课件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开发能力,这些设备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价值。”
声音 大推“信息化”的同时莫忘“教育”本质
在济南市电化教育馆电教教研室主任谢照民看来,不管是“智慧课堂”“双师课堂”“空中课堂”还是“创客教育”,最终都可归结为学习方式与学习内涵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学生可以有机会实现无边界学习、体验实景学习、开展交互的合作互助学习。学生有机会进行个性化展示与记录,老师有机会进行诊断和及时反馈,而这便是精准教育。“为每个孩子画一个脸谱,为每个孩子提供方案,为每个孩子提供机会,这就是教育的进步。不管形式怎样多变,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最大的感受体会就是有利于师生‘减负和提质’。可以说,教育信息化让‘小众’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也丰富了老师的教学资源,强化了师生作业互动,凸显作业、考试批阅、反馈的及时性,加强了家校互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工作热情和效率。”一位校长表示。
但在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不一样的声音,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用比较薄弱、优质资源欠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等。
“教育信息化2.0根本不在装备,也不在技术,而在于人。”历城初级实验中学校长寇延臣反思说,实现教育信息化2.0,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是根本。
“我们的教师往往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习惯性的抵制。”著名教育学者陶西平曾对教育信息化提出警示,如果教师信息化能力和素养的培训得不到重视,之前硬件建设的资金等于白花。因此,陶西平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包括他们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等。这些信息素养如果不能提升,即使配备了更多硬件,往往也是一种摆设。”
同样,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唐亮看来,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唐亮认为,“互联网+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缩减师生代际差异的重要手段,是改变教育保守倾向和弥合应用鸿沟的重要措施。”
而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看来,教育信息化要把握好一个方向: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而非服务于考试。张志勇认为,技术专家的声音固然需要参考,但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育专家发出声音。(本报记者 范开云)
新闻推荐
济南市红十字会举行清明节捐献者追思祈福仪式济南市实现遗体捐献411人器官捐献158人
市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在纪念碑下合影留念。(邱天摄)本报讯(记者邱天通讯员周蔚)4月2日上午,山东省...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