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本报记者 赵晓明 实习生 张文喆 摄)
程先生是一家国企的退休职工,今年75岁了,由于孩子工作忙,平时自己一个人生活。5年前,程先生忽然发现自己手掌开始轻微抖动,但并未在意。直到3年前抖动越来越剧烈,甚至连洗脸、擦脸这种简单的行为也无法完成时,他才告知了外地的儿子一家。“如果不是爸爸告诉我,我也不知道他有了这个病。”现在,程先生的儿子专门请了假,陪伴老人看病。程先生在济南一家医院被确诊为“震颤麻痹”,也就是所谓的“帕金森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近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外四科主任张荣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国际相关数据统计,该病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是1.7%,并且每年递增10万新发病患者。中国发病人群预计将从目前的200多万人增加至2030年的400万人。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现在,它在中国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致残第三大杀手。﹃帕病﹄让英雄﹃悲剧落幕﹄
什么是帕金森病?为什么许多人“惧帕”?张荣伟说,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据他介绍,帕金森病绝不仅仅是“抖”那样简单,“震颤”“僵直”以及“运动迟缓”是该病的“三大症状”。
他说,现在这种病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将其完全治愈,但如果早期发现、系统治疗,可将病情控制住,并延缓进程。即使发病,也可通过服用药物、具体手术治疗控制病情。
说起“拳王”阿里,应当是体育界的传奇人物。他不但拳技高超,人品也是被人称赞。然而,不会有人想到,无敌于天下的阿里,居然患上了帕金森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曾经不可一世的“拳王”阿里将主火炬点燃时,人们欢呼又一届体育盛事开幕的同时,心中大概也会感慨这样一位英雄的“悲剧落幕”。诚然,阿里患上这种疾病,与拳击这一职业使脑部经常受到重击有关,但病魔使“拳王”备受折磨的情形也让人对“帕金森病”有了恐惧感。
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身边的例子。8年前,64岁的菏泽冯女士因为震颤、麻木,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病情初期,医生建议冯女士通过药物控制,一天三次,每次半片,这药一直吃到现在,冯女士每天需要按时按点吃药,否则就会颤抖得厉害。由于病情缘故,老人基本上失去了出远门的自由,多数情况下需家人陪同,且随时要计算用药间隔时间,否则错过了药物作用时长,就会瞬间发病,动弹不得。
张荣伟解释,医学界将药物治疗在前3年至5年时间症状得到控制的情况称为“蜜月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病情的发展,药物作用愈发减弱。冯女士在度过“蜜月期”之后,从开始的半片叠加至后来的两片,药吃得越来越多,疗效不见增长,绝望的她只能长期卧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长期服药,药物副作用逐步凸显,胃部刺激过大,最后竟到了油盐不进的地步,唯有靠奶粉勉强度日。为了保持进食,老人在县医院停药接受治疗,几乎变成了一个“木头人”,甚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帕金森病如此可怕,怎样才能治疗?帕金森又有什么方法预防吗?﹃防帕﹄不仅是﹃防抖﹄
据相关调查显示,32%的帕金森病患者伴有抑郁,50%的伴有睡眠障碍,71%的伴有疲劳,还有72%的伴有便秘,且在部分患者中非运动症状比运动症状出现得更早。因此,早期识别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帕金森病在发病初期会有“蛛丝马迹”可寻,这就要大家注意细节。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血压变化异常、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全身疼痛、便秘、嗅觉功能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时,要考虑帕金森病的可能,寻找专科医生的帮助,以免延误治疗。张荣伟认为,虽然目前没有恰当的办法可以完全治愈这种病,服药也最终会度过“蜜月期”,但仍然可以用手术方法继续减缓、延迟、调节这种疾病的发作。
他解释说,当一位病人出现侧身发病,且症状较轻时,可以使用“损毁核团”的方式将一个大脑中的丘脑底核烧毁,但这并非最有效的方法,多年后病情可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一种名为“脑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在国际医学界流行起来,据了解,脑起搏器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控制帕金森病症状,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动作迟缓、肌肉僵直及(或)震颤症状。当帕金森疾病进展到4年左右,药物疗效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增大或有严重的异动症状出现时,是进行脑起搏器治疗手术的最佳时机。菏泽的冯女士就是依靠这种方法控制住了病情,让她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张荣伟说:“近年来,我们发现帕金森病的发病呈现了年轻化趋势。”翻看病历,张荣伟曾经在2018年时为一位38岁的中年男子做过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虽然病人康复情况不错,但医生们却认为,在38岁的黄金年龄就患上这种“老年病”实在“太可惜了”。“帕金森对人体损伤很大,又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如此年轻患病,使今后漫长的生命旅途充满了未知数。”
专业的“治帕”医生说,近年来帕金森病发病率提高与老年人口增多有很大关系。他们建议,老年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多食含硌氨酸的食物,比如瓜子、杏仁、芝麻等,多食时令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多吃清淡食物,注重荤素搭配。
张荣伟表示,老年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不单单是子女,各界人士也要多关注老年人,让老年人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生存,确保心情愉快。另外,也只有身边的人多关照老年人,才能及时发现发病前的“蛛丝马迹”,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防帕”“治帕”,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本报记者 李鹏)
新闻推荐
孙述涛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调研时强调担当作为先行先试 脚踏实地开疆拓土
本报4月3日讯(记者张丹丹)今天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调研时强调,先行区肩负着新旧动能转...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