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辰
近日,《工人日报》刊发《务工者“进屋难”,马路市场死灰复燃》一文,披露了山东省济南市某农民工服务中心面临的尴尬。报道说,去年末建成的槐荫农民工服务中心有着宽敞的院落,明亮的大厅,周到的服务,便利的餐饮供应,让四面八方来这里找工作的农民工再也不受寒风酷暑刮风下雨之苦……然而,服务中心运行将近一年来,情况却与想象中有所不同:一方面,服务中心内每天招工车辆约200辆;另一方面,周边“马路市场”死灰复燃,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宁肯聚集在路边趴活,也不愿进服务中心找活干。
这则报道,令人心情沉重。沉重的原因,不仅在于“马路市场”所导致的交通安全等重重隐患、环境卫生状况糟糕,从而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也不仅在于“马路市场”所带来的每年高达数百万的治理成本和收效甚微的治理效果;而是在于,一项原本便民、利民、惠民的投入和举措及当地有关部门付出的很多努力,最终却落了空。
需要反思的是,农民工为何宁肯在马路上趴活揽活,也不愿意进正规的服务中心找活?是因为农民工贪图找活和领取报酬便利,还是服务中心的就业服务本身就不便利?比如,在务工者眼中,路边揽活虽都是零工,但上工容易、结算快、挣得多;而“大厅里提供的岗位要学历、要技术证,工作还得先试用”。这说明了哪些问题?
需要反思的是,建这个农民工服务中心,本就是为了整治周边长期存在的“马路市场”,为了“帮助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那么,当初服务中心应该建在哪里、如何建、具体服务该如何提供,有没有问过农民工?有没有认真听取过广大农民工的意见和建议?
需要反思的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仅靠提升硬件、服务正规,仅靠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还远不够。农民工兄弟是最务实、最讲究实际的。服务中心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农民工在就业找活时,势必会用心考量当地的劳务市场行情、工资拖欠状况、用人单位信用、用工灵活度等现实因素。那么,当地有关各方是否凡事真正做到了以职工为中心?公共服务是否真正做到了与广大农民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
需要反思的问题自然不止这些。存在类似问题的,也不止济南一地。但至少要从这些开始,切实改进工作,走出窘境。(摘自中工网)
新闻推荐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周杰伦在济南连开了两场演唱会,每场超过30首经典歌曲的“暴力输出”,让济南市民还有许多从外地特地前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