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医脉绵长、名家辈出,药业兴盛、享誉中外。11月23日至24日,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这里良好的生态、怡人的环境、优越的区位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其中,来自挪威的爱德华·莫索尔和来自德国的保罗·乌利齐·文树德畅谈济南印象,建言中医发展,推动交流合作,为济南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会期间,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爱德华·莫索尔
“发展一项事业人才最关键”对话人物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是神经医学方面的专家,这次来到济南,将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留下齐鲁脑与类脑研究院项目。11月24日下午,他受聘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记者:请问,齐鲁脑与类脑研究院项目可以为济南带来什么?
爱德华·莫索尔:我来济南多次了,同时我也是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学校教职工们都是高水平的,他们(山东大学)有很多人才,是足以胜任这个工作的。因此,我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中国和世界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都会变老,但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增长。现在,有很多人患上帕金森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但这种疾病尚未有治愈办法。我认为,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办法治愈它。无论对济南、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山东大学在这方面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见到很多人聊到中国的时候,我会和他们聊与济南的合作,包括人脑以及人脑相关的疾病。
记者:请问,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您从一位国际专家的角度,对它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爱德华·莫索尔: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一步步来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济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好。我们知道,发展一项事业人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一定要培养一些年轻人才,让他们去国外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研究。
记者:您认为,中医药如何迎接时代的挑战,更好地发展?
爱德华·莫索尔:我认为,中医药学的魅力是无限的,要想发展它,一定要弄懂它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作用。比如,这次在济南举办的会议,就是中国人想要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项传统的、智慧的科学,我们能感觉到大家的努力。但我需要提醒的是,金钱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推动发展的因素,人才建设、资源利用都是可以推动这项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记者:谈谈您对济南的印象吧。
爱德华·莫索尔:我来过济南三次,这座城市温度适宜、满眼绿色,我认为这个城市非常美丽。
●保罗·乌利齐·文树德
“或许有80%西方人听说过针灸”对话人物
保罗·乌利齐·文树德,德国著名中医史学家、翻译家、教授,研究中医40余年,先后撰写《中国医学:医药史》《中医思想史》等著作,并翻译《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学著作。11月23日下午,文树德受聘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国际顾问。今年76岁的他,看上去依然挺拔、精干,他毕生致力于积极传播和发扬中国医学,不仅开创了西方中医历史研究的先河,向西方展现了中医学的真谛,也为增进中外互相了解和增进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采访中,文树德用流利的中文与记者交流。
记者:您在中医方面颇有建树,请问您是如何与中医结缘的呢?
文树德:最开始,我和妻子一起在慕尼黑大学拿到了药学学位。但我对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也很感兴趣,于是在那里拿到了汉学研究双学位。1969年,为了提高中文水平,我们夫妇俩去了中国台湾学习中文。在中国台湾学习的那一年,我对100多个中医和中药铺进行了访问,去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是什么,他们卖什么药,看什么病,读什么书。1971年,有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来到了中国广州,那位记者在中国突发阑尾炎进行了手术,治疗过程中用到了中医,回国后,那位记者写了一篇关于用中医治病的报道。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恢复,中医开始逐渐传到西方国家,不少书籍也随之涌现出来。但是有些书给中医带来了很多的误解,那些写这些书的人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懂中医的历史,更没有临床经验,而知道中医的西方人又不会讲中文,所以把中医书籍翻译成英文的书籍里面,把很多中医名词翻译成了现代西医的英语,我想那不是真正的中医术语。举个例子,比如,“风火眼”,我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会用外文的“风、火、眼”三个字叠加,而不是像之前简单地将其翻译为“结膜炎”,这样有助于现代人通过历史上人们对风和火的理解,来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认识这种疾病的。因为我是学过古文的,又会英文,所以我决定要慢慢把这些中国经典著作翻译成英语,让全世界都能懂。
记者:您用多长时间翻译完成《黄帝内经》的?
文树德:《黄帝内经》从起点到终点,历时28年,先后修改了七次,现在译作已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版的《黄帝内经》一套两册,还有一本是很长的序言,还有一个是《黄帝内经》书文词典,所有《黄帝内经》的字和词都在这个词典中。很遗憾的是,中国人买不到这些书。也有人曾经翻译过这本书,但是我与他们翻译的区别在于我是按照最严格的欧洲语言学来翻译的,把中国古代的思想让现代读者知道,我不想让中国古代的文献翻译出来感觉像现在的知识。
记者:像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百姓对中医认可吗?中医在西方国家的普及广吗?如果生病,西方国家的百姓会选择去中医馆治疗或者保健吗?
文树德:就西方国家来说,每个国家的西医都不一样,因为我们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历史条件,导致国家之间的现代医学也不一样。而且,在欧洲的国家不会说有“西医”和“中医”,在西方国家,我们没有“西医”这个名词,“西医”这个名词只会出现在中国。在西方国家,中医领域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针灸,针灸疗法对一部分人来说还是有用的。但是对于中药,由于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用的人较少。30年前,有10%的人听说过针灸,知道这是从中国传过来的,但是现在我想或许有80%的西方人听说过针灸。
记者:您能否用国际眼光,给中医发展提些建议呢?
文树德:中国的中医目前不是一个全球化的学科,好像中国的中医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发展得并不是很普及,我想一是因为语言的问题,中医很多术语名词表达不统一;二是因为很多人学习的中医理论没有统一,他们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给出的结论、看法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中医有很多流派的原因。(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邱天李鹏张有水)
更多文字、视频、图片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记者于新悦报道本报芜湖电11月16日,首届中国夜间经济论坛在芜湖举行,其间发布了“夜间经济十强城市”“夜间经济十佳...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