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记者见到大琛时,她在即将开业的又一家门店里,站在装修用的木梯上。仿佛还是那个开铲车的少女,大琛两脚站得稳稳的,在擦刚装上去的吊灯。“每一处细节都要用心,才能做大家的放心食堂。”大琛说。
2013年,大琛带着攒下的1200块钱和借来的3张小桌,在济南摆了个早点摊,专卖牛肉烧饼和糁汤。当时,偶有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小金庄村民路过时发现——“这不是村里的大琛吗?”
三张小桌
马琛琛从小活脱脱像个男孩子,被村里人叫作大琛。18岁的花季少女一般在干啥?2003年,18岁的她和哥哥在工地上倒班开铲车,每天挣70块钱。夜里干完活回家,会经过一片坟地,她从没觉得有什么。
一直在工地上刨了5年,大琛结婚生子,回家带孩子。指望着丈夫一个人的收入不是办法,她决定拾起老辈传下来的酱牛肉手艺。
2013年5月25日,她借来3张小桌,摆出写着粉笔字的木板:“清真牛肉烧饼糁汤”。
那天清早的风有点凉,一直到阳光洒满街面,墙根的早点摊还没觉得有多暖。数了数盒子里的零钱——70多块。
头一天买烧饼的人,第二天都来了。连送带卖,进账300元。第三天,500元……
牛后腿瘦肉的纤维较粗,大琛从来不夹到烧饼里,怕影响口感。每天收摊回家,她都把瘦肉做成牛肉酱。没想到,牛肉酱成了招牌:有次牛肉酱用完了,天天买烧饼的小姑娘撅着嘴,转身走了;有顾客多买几个牛肉烧饼,只为要几勺酱带走。实际上,大琛从来不斤斤计较——每天第一个烧饼,她总是塞满肉,递给比她来得还早的环卫工人,不要钱。
三个月后,大琛的早点摊前排起了长队。一天忙中出错,切烧饼的刀把她左手的三根手指撕开深深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
她一咬牙,只是用卫生纸和塑料袋紧紧缠起伤口,接着干。
回到家,简单包扎后,她又把大锅抬上灶。望着沸着的牛肉酱,她出了神:“酱心,头一味料,就是要拼!”
成都
2014年6月,因为搬迁,大琛的早点摊不得已关了。每天毛利800元一下子归零,大琛当即决定,专心做牛肉酱。
说着容易,送货时,超市老板的脸色,并不好看。态度好一点的,收下样品,便没了动静;有的根本不听大琛介绍完,就用眼睛瞟着门……
后来,听到同样做食品的朋友提到糖酒会,大琛决定去试试。2017年,她和丈夫去了趟成都。
9万元一个的摊位,让大琛心里一震。她在主办方的工作台前站了好半天,专找听完报价,和她表情差不多的人。
很快,她就联系了好几家,和她合租一个摊位。她选了最简陋的一角,只用7000元。更让她心动的是,摊位上有个旧床垫——接下来8天时间,住旅馆的钱省出来了!
这8天,只有一天没下大雨。
每天下午5点闭展后,她和丈夫都会抓紧跑到隔壁的会展中心,那里还有糖酒会。没钱再租一个摊位,她盯上几家销售各类肉酱的厂家。
她揣着自家的传单站在一边。不敢离得太近,怕影响人家生意,会被赶跑;又生怕离得太远,听不到摊位前转悠的哪一位,是来买牛肉酱的。
等来看展的人们转得差不多了准备离开,大琛会迈着大步冲在前面。她在胸前背后挂上两块写有“牛肉酱”字样的牌子,手里拿着牛肉酱,雨点砸在额头上。“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那时,唱民谣的赵雷,一首《成都》,正回荡在成都街头。
“啪!”大琛发出的传单,被硬生生砸在了自己的脸上。刚才楼里推销牛肉酱的同行,发现了她,破口大骂,言语难听至极……
站在他乡街头的大雨中,大琛脸上被传单砸得火辣辣地疼。脸上一道凉,一道热,大琛分不清,掉进嘴里的,哪些是雨,哪些是泪。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附近不知哪家店里,《成都》又来了一遍,又来了一遍……
手里攥着牛肉酱,她闭上了眼:“酱心,哪能没有点委屈?”
作废的1000瓶
大琛做的牛肉酱里有大块的肉粒。有人笑她傻,劝她少放些牛肉,或是掺些豆子,她都一笑了之。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美国,都有人在吃她做的酱,她后来才知道缘由。
一名顾客常把牛肉酱抹在馒头上,给女儿当早饭。后来姑娘去了新加坡上学,每次从家走,她都会背一大包牛肉酱,做起了“代购”生意。
还有一对聋哑夫妻,想要代理牛肉酱,但手头没有多少钱。“先拿货,卖出去再结账。”大琛说得敞亮。后来,这对聋哑夫妻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潍坊30岁的聋哑女孩温温,后来也成了牛肉酱的代理,她虽然从没说出口,但心里清楚,大琛是个实诚人。
装牛肉酱的玻璃瓶,是大琛跑遍临沂、菏泽、河南、上海,最终寻得符合出口欧洲标准的瓶子。
2017年,一次用料顺序的失误,导致1000多瓶牛肉酱出现了偏差。说实在的,若不是挑剔的食客,很难发现这细微的变化。大琛从没想过把这些牛肉酱卖出去。她把这些酱堆在仓库一角,打算若干年后,建一个收藏展馆。
可惜,2019年,2000平方米的厂房又面临拆迁,她不得不舍弃心中的“宝贝”。
大琛一边寻找新厂房,一边重操旧业,卖牛肉烧饼。只不过,这一次,换成了商业街上装修漂亮的旺铺。2019年,“马大琛酥饼牛肉餐厅”销售额超过340万元。
大琛从来没有忘记村里的邻里街坊。她每年春节都会走访村里的百岁老人和贫困户,原先务农的刘大妈,也被请到店里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身患小儿麻痹症的男孩轩轩(化名)已是连续4年收到大琛送去的慰问金、学习用品,当然,还少不了牛肉酱。
大琛笑着说,很多人来谈加盟,甚至有提着10万元现金来的,但为了保证品质,她都回绝了。“我做的食品,能让自己孩子放心吃,才会卖给顾客。”晚上回到家,她又把“马大琛”牌牛肉酱抹在馒头上,塞进小儿子嘴里。“酱心,往小里说,要对得起顾客,往大里说,是一份社会责任。”大琛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王闯
新闻推荐
济南市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制定相关方案做好建筑工地疫情防控工作
为指导建筑工地做好疫情监测、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