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希宇在父母的帮助下,录制视频。
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学习主战场回归家庭,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与家长捆绑在一起,一系列教育问题、亲子矛盾开始浮现,所以盼开学成为很多家长的心声。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家长抓住这一时期,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成功将“危”变“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疫情期间,孩子宅而不慌,大有可为”的道理。
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又有什么感触和建议呢?
引领孩子自主学习
“空窗期”成为“生长期”
每天下午两点前完成“空中课堂”所有任务单,额外阅读一小时、练字半小时、英语课外阅读半小时、练习拉丁舞一小时,体育运动半小时……在很多孩子为上课、写作业焦头烂额时,山师附小二年级七班学生陈牧瑶却能将每日时间安排得丰富多彩、井井有条。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完成上述任务之余,她甚至还能余出一小时的“自由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给玩具熊做件衣服;将各种颜料倒在一起,放入不同材料进行观察;自己动手做支蜡笔……
陈牧瑶的爸爸陈光辉表示,这都得益于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每天早上,陈牧瑶都会做一份计划表,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日积月累,她对学习的规划能力越来越强。
“孩子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着增加自己的‘自由时间’,于是我们趁机建议她尝试做计划表,这其实是一个‘目标倒逼任务’的过程。”陈光辉表示。
当陈牧瑶找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时,济南市历下区龙德学校四年级二班学生李昕航正在家为了自己的跆拳道梦想而努力着。这个2019年10月才开始接触跆拳道,两个月后便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青少跆拳道公开赛”中获得女子35公斤级金牌的小姑娘,在疫情期间也没有间断训练。每天抽出一小时做体能训练、步伐练习已成为她的习惯。此外,她还每天坚持练琴、绘画、练字,并在网上学习奥数课程。
在这个为梦想而坚持的假期里,妈妈马晓琳一直陪在她的身边。“我的工作时间比较弹性,疫情发生后也有意识地降低了工作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孩子。她画画我就陪她画画,她运动我就陪她运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非常时期”绚丽多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疫情期间,一些家长结合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让“非常时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十四节气讲解、跟着古诗去旅行、小希辩理、小希欢乐厨房、科普讲堂……疫情期间,济南市历下实验小学四年级六班韩希宇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自此便以每周一期的频率推送相关视频。这个公众号也成为韩希宇表达自我、与同学分享收获的一个平台。
妈妈于洁说,每一期节目都来之不易。在录制之前,韩希宇要先大量搜集相关知识,直到把相关问题弄懂了、弄透了再构思视频内容和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他知识、技术方面的帮助,但在一些设想上,他们更多扮演着“协助者”和“执行者”的角色。“比如说,视频的背景音乐是韩希宇定的。在最近那期清明节的录制中,他要求在致敬先烈时不加任何音乐,以显庄严、肃穆。我们都尊重了他的想法。”于洁说。
在于洁看来,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坚持,增强了自信。“其实,这是换一种方式学习。我希望这次尝试可以给他打开一扇门,为他培养研究思维。”
在韩希宇为录制视频而努力时,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刘梓涵每天为了街舞梦而努力着。作为2018年EDC亚洲齐舞大赛少儿组冠军、2019HHI世界街舞锦标赛天津赛区少儿组冠军,刘梓涵每天都要抽出两个小时练习街舞,周末练习时间甚至达到了4个小时。
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
“春天里”撒下“小种子”
生活即教育,经历即成长。在灾难面前,很多家长以疫情为教材,在孩子心中撒下感恩的“小种子”,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
早在2月初,济南市燕柳小学学生黄杨梓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山东省红十字会向武汉疫区捐赠600元现金。当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向黄杨梓询问捐赠感想和过程时,黄杨梓说:“我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叔叔阿姨为武汉捐菜、捐口罩。我和妈妈说我也想捐钱,让疫区的人去买口罩和蔬菜。妈妈就把这个消息发在家里的群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都很支持我。昨晚,妈妈说她查到山东省红十字会接收捐款,我们就来了。”
同样,在疫情暴发之初,济南市天桥区宝华小学学生鲁存洲在妈妈的带领下,用医用酒精和消毒液给小区里的电梯消毒。他们用双面胶把泡沫固定在电梯里,在泡沫上面扎满牙签,下面再放一个一次性垃圾袋。这样,大家坐电梯时就可以用牙签触摸按键,用完直接丢在垃圾袋里。
“我们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为整栋楼三个单元的六部电梯进行消毒和补充牙签。慢慢地,这变成了我们的习惯。鲁存洲自己可以熟练地完成一系列操作。渐渐地,他也从中找到了责任感和成就感。能为社区作一些小小的贡献,他觉得很光荣。”鲁存洲妈妈说。
孩子成长,家长也有收获
稳住!继续用好这段时光
“宅在家里的生活丰富而多彩。我会积蓄力量,努力成长为一个温暖他人、造福社会的人。”提及宅家收获时,景山小学六年级三班学生常恩慧这样说。
其实,收获成长的不止是孩子。在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回看过往,固然有彷徨和挣扎时刻,更多的却是感恩。
刘梓涵的妈妈杨久玲说,疫情让一家人靠得更近,在磨合中增进了感情。“孩子爸爸出差多,陪孩子时间少,但这次疫情让爷俩之间的感情好了很多。我有时甚至觉得每年都需要一段全家人天天待在一起的日子。”
而陈光辉说,通过一个又一个24小时的相处,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得更多了,也琢磨出了很多与孩子互动的小窍门。“原来,孩子没有那么难管,很多事情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面对疫情,家长大有可为。”
虽然开学消息已传来,但很多孩子还要持续一段居家学习时光,对此,身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的陈光辉也给出了建议:家长要接受变化,稳住,不能乱;父母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用自身行动带给孩子正面影响;注意家庭氛围营造,有了争吵记得按下“暂停键”;不停创设新的活动形式,让居家生活更加丰富有趣。
(本报记者范开云)
新闻推荐
本报4月8日讯(记者冯瑜)4月7日下午,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政策说明会,对日前印发的《减轻和免除行政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