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每天都会去太平间检查相关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新时报记者陈元昊 摄
王华日常值班的工作间
太平间,一个寻常人轻易不会提起,但终其一生又很难绕过的名词。
再过两年就届花甲之龄的四川人王华(化名),在济南一家医院从事看守太平间这一职业,一干就是35年。他和妻子居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兼具值班室和家两种功能的板房里,一只收养的流浪狗是闲暇时最大的乐趣。关于自己的工作,王华笑笑说:“没那么吓人,这就是一份正常的工作。”
“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干了35年”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太平间就是人生最后的“中转站”。当病人在医院去世后,遗体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太平间存放。在这所位于济南市市中区的医院(应受访人要求,隐去医院名称)里,太平间位于医院的东北角,也就是医院园区的最边上。王华主要负责接收、保管医治无效死亡的病员尸体,登记各种相关手续,保持太平间卫生清洁、定期消毒等。
老家在四川的王华,已经在医院的太平间里干了半辈子。1985年以前,他在医院打扫卫生,后来由于看守太平间的工作人员请假,23岁的他就帮着临时替几天班。“以前也看过有人往外运送尸体,也没觉得怎么样,就想着帮忙临时替一下。”他说。
后来,之前看守太平间的工作人员离职了,医院便安排王华正式进入太平间工作。他说,自己起初还是犹豫了一下:“临时帮忙替一下是可以,但确实没考虑过正式干这份工作。我也是有所忌惮,觉得有点吓人。”但当时他的父亲突然生病住了院,他把身上仅有的500元钱都寄了回去。“家里人都在务农,本身就不富裕。”考虑到这份工作的酬劳还不错,又是一份积德行善的工作,他就从1985年干到今天,一直干了35年。
“口袋里装卷卫生纸的习惯改不过来了”
35年来,王华见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其中有因车祸意外离世的年轻人,有因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突发疾病去世的中年人,有长期住院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还有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十几年无人认领一直存放在太平间的遗体。但是第一次实际转运遗体的记忆,王华终生难忘。
“那天是七八月份的晚上,天气比较闷热潮湿。”王华到达急诊病房时,逝者遗体已经被白布盖住了,“是一位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病人,当时我紧张得要死,推车的手一直在抖,根本控制不住。”
走出病房后,面对漆黑的深夜,他只得硬着头皮,推着遗体走出急诊楼,穿过院子。“晚上外面人很少,腿也跟着哆嗦,一直在冒冷汗,那天晚上压根没敢睡。”他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那种僵硬和冰冷的感觉,持续了很久很久。
在正式接手太平间工作后,口袋里塞一卷卫生纸成了他的每日操作,“开始的时候不敢用手直接推车子,想着有卫生纸可以垫一下。随着慢慢适应这份工作,现在卫生纸带着也用不大到了,只不过口袋里装一卷卫生纸的习惯改不过来了。”
说到慢慢适应工作的原因,王华说还是医院一位老人讲过的一段话触动了自己,“人死了没什么可怕的,活着就要做个善良有热心肠的人。你这份工作,就是个积德行善的工作。”从那以后,王华再没有怕过什么,“最早的时候确实是害怕,后面想明白就不怕了。”
“最多的一晚上睡着后被叫醒了4次”
为了方便工作,王华的值班室和“家”就安排在太平间十几米外的小板房里:外间办公,里间则是卧室,15平方米左右的小屋,涵盖了他全部的工作和生活起居。外间摆着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是“办公区”;里间则是一张双人床,属于夫妻二人居住的私人空间。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登记册,是他的工作记录,上面用圆珠笔画了格子,列出去世时间、逝者姓名、病房、家属签名和联系电话等项目。
太平间的工作是“一年365天制”,一天24小时都要有人在,哪怕逢年过节也不例外。王华房门上的数字号码,就是他的值班电话,“随叫随到,不能脱岗,经常有的时候睡到半夜、凌晨两三点,打个电话来说有人没了,就要立刻去运送。最多的一晚上是睡着后,被连着叫醒了4次。”
电话一响,不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王华都要穿上白大褂、戴好口罩手套,推上车子去重症监护室(ICU)、急诊室或病房运送遗体,有时死者家属跟着,有时则是孤身一人。“大部分逝者都是本地人,与医院的性质有关,之前是原有系统的人多,后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他说。
“我们一家人早把自己当成济南人了”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死亡代表着不吉利,即便现在不讲迷信,但心理上还是免不了有所抗拒。当王华推着盖着白床单的死者,在医院的走廊里走过,周围的人总会纷纷躲避。
“不了解我们工作的人,总觉得这份工作不吉利,我也是觉得能尽量少接触别人就少接触。”王华说,“有时候朋友一起吃饭,觉得肯定会叫我一起。后来才知道唯独没叫我,不过我心里也早有准备,再加上本身工作就忙,就觉得也没什么。”
家里养的黄色“土狗”,胖胖的,总是不出声,喜欢在他身旁蹭来蹭去。王华觉得这只收养的流浪狗,算是寂寞生活里的一个陪伴,平时很爱跟它交流。“人家都笑话俺,几十岁的人了还养狗。但是在这里除了工作整天没事干,又实在是离不开人,也就是图一乐吧!”
王华和妻子是同乡,30多年过去了,他们早已生儿育女,二人的口音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川味济南话”。“孩子们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大的是男孩,已经给我生了孙子;小的是丫头,现在怀孕了。”
王华说,孩子们很理解自己,这也是他从事这份工作最大的支持和后盾。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工作离不开人,不能回老家看看。“在这里生活了35年,我们一家人早把自己当成济南人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他笑着说。
采访结束,记者起身鞠躬,感谢他接受采访:“您从事这个职业辛苦了。”他回道:“没什么辛苦,这就是一份正常的工作。记者要比这个辛苦多了。”(新时报记者陈元昊)
新闻推荐
用好科技保障线 守住安全生命线 济南港华燃气共创最具服务力的一流清洁能源运营商系列报道之三
济南港华燃气借助科技手段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守护泉城一方平安。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更是燃气行业的生命线...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