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藕师傅在云庄旧址池塘内采藕 受访者供图
“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约700年前的盛夏,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辞官归家,提笔写下家乡北园荷花盛开的景象。据查,文中的荷花大概是北园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大卧龙”莲藕开出的洁白花朵。30多年前北园遍布藕池,在藕池中忙碌是很多老一辈北园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大卧龙”莲藕仅剩柳云社区的两片池塘还有种植,老人们搜寻记忆的同时发出“征集令”,希望本地的公园池塘“认领”传承“大卧龙”莲藕。
采藕引“老北园”回忆
4月27日,张养浩故居云庄旧址的云锦池畔,几名散步的市民正驻足观看两名师傅在池塘中采出节节莲藕。干枯的荷叶秆折在水面上,几片巴掌大的嫩绿荷叶悄悄探出了头,有的还没来得及展开蜷曲的身子。两名采藕师傅穿着连体防水服,踩在池底的淤泥里寻找着莲藕,然后俯身取出,把整根的莲藕在池水中一荡,黄白色的藕身便褪去淤泥显露出来。没多久,池塘上的小船里便满载莲藕。
池塘边,65岁的赵传亮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遍地藕池”的老北园。赵传亮是柳云社区居民,曾经当过生产队长,是个“采藕能手”。“原来的时候北园到处都是藕池,现在北园大街两边的商场高楼曾经都是藕池。我从20多岁就开始采藕,一年四季基本都在藕池里干活。”赵传亮回忆说。
北园的莲藕品种名为“大卧龙”,因藕体粗长形似卧龙而得名。“这种藕的藕节长,藕眼有手指粗细,生吃口感清脆,煮着吃又面又糯。小时候我们就在藕池里摸鱼采藕,掰下藕的嫩尖儿,用荷叶包起来砸碎撒点白糖吃起来又脆又甜。煮藕还当干粮吃,可以说北园藕养育了我们几代北园人。”北园人藕池里的“奋斗”
对于“老北园”来说,曾经辛劳的采藕生活练就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如今北园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人在藕池中为了生计埋头苦干的经历。清河社区75岁的李春圃在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采藕便是他年轻时主要从事的劳动。“现在想想那时候采藕真是很辛苦,不过那时候大家都比着干,我最多的时候一天能采六七百斤。”李春圃回忆说。
丰富的采藕经验让李春圃总结出一套诀窍,使得他的采藕效率奇高。“荷叶秆不长刺叶小发黄的荷叶连着藕的‘肚脐眼’的位置,所以看荷叶我就能分出藕的位置和走向。”即使有诀窍,李春圃同样在藕池里“受了不少罪”。“天热的时候都是光着脚下藕池,被玻璃碴或者石头划伤是经常的事,我们这个年纪的北园人腿上基本都有那时候留下的疤。”
到了冬天,采藕人下水前要砸开厚厚的冰层,然后脚上包着干草穿上用牛皮缝制的“皮袜”踩在淤泥里采藕。“中午就在岸边吃口饭继续下藕池,有的时候凌晨起来就开始干活,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那个时候人的劳动热情都特别高。”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北园的藕池变得越来越少,但是当年的人们在藕池中的那股“干劲儿”依然伴随着他们。
“大卧龙”莲藕待“认领”
随着城市发展,种植北园“大卧龙”莲藕的池塘变得越来越少,如今北园地区仅剩柳云社区内张养浩文忠园以及云庄旧址水塘内的“独苗”。为了保留北园莲藕这一地方文化名片,柳云社区连续两年在池畔举行荷花节,在为周围居民献上一份欢乐的同时也为人们传承一段记忆。
“‘大卧龙’开的白色荷花很漂亮,我们想着城市公园水塘里是不是可以种点,不然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济南曾经有这个特产。”赵传亮说。
与柳云社区相距不远的云锦湖公园(北湖公园)是不少北园居民心中的理想选择。“北湖正好就在北园,荷花也可以点缀湖面。我们也提过这个建议,不过还得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研究决定。”赵传亮建议说,“咱们其他的公园水塘如果适合种植‘大卧龙’莲藕,我们也欢迎有人来‘认领’。” (新时报记者卢震)
新闻推荐
济南交警发布高速公路交通预警“五一”出城注意避开这两个高峰期
本报4月27日讯(记者杨晨通讯员王海龙林西耐)记者今天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济南交警根据往年“五一”期间道路交通事...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