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君
为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5月27日央视新闻)
文明城市测评,不再把占道经营等作为考察项,是降低文明要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不是降低文明的门槛,而是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要求在“市民生计+文明秩序”的兼容性上做好文章,因此恰恰是对于城市治理智慧更高的考验。
中央文明办“不考核占道经营”,其实是寻求马路市场和城市通行便利、安全、秩序、卫生等之间的平衡,一个城市能包容流动摊贩和马路市场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摊贩管理的秩序化、文明化。举例来看,济南市重启“夜经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总体而言,通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规制,还是那些小商小贩,还是那个街区,给人的感觉却是旧貌换新颜,不仅交易繁荣,而且井然有序,像是换了人间,其中不少地方还成了“网红打卡地”,甚至是新生代的城市地标。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马路市场的管理,究竟是由“脏乱差”变成一条毫无生气的、光溜溜的马路能体现管理水平,还是变成一个市民买卖便利、摊贩严守红线的“生计主干线”更能体现管理水平?显然,城市管理,社会效益最大化才是应该算的一笔“大账”。
由此而言,现在不是商贩是否需要迁移的问题,而是管理是否真正下沉的问题。就马路市场而言,具体到某一个城市管理点位,流动摊点和固定摊点怎么管?长期摊点和临时摊点怎么管?对于那些长期存在,已经和社区居民形成“友好共生”关系的摊点,如何规制?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确实是以摆摊为生的小摊贩,如何安置?对于以上不同的行为和主体,如何通过改进管理,既能保留其经营空间,又不影响通行便利,还能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让摊贩自觉维护地面卫生和食品安全,这才是值得管理层面费点心思琢磨的地方。
马路市场管理的优化,仅靠中央文明办一纸要求还不够,这更需要地方和部门转换认知,增强执行力度,尤其需要以政绩考核导向上的配套完善,倒逼职能部门摆脱城市管理的“洁癖思维”。一些地方更需要抛弃那种不做具体分析、“一 刀切”的方式,严格来说,只知道用蛮力、动辄取缔的“一招鲜”不算是管理,更谈不上讲究社会共治的现代治理精神。而且,这很容易导致马路市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局面。真正的管理,必定是分门别类,分而治之,这才科学。
总而言之,在全国上下降低疫情负面影响、共同发力激活经济的背景下,把占道经营等内容移出文明城市的考核项,有稳就业、保民生的阶段性需要,但是,在管理上谋求马路市场对于民生和秩序的兼顾,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长效管理模式固定下来,这才能体现城市的大美、城市的真文明和治理的大智慧。
新闻推荐
日补中水十万方,五条河道活水来 其中全福河还将新增两处景观节点
葡萄园小区旁全福河段现状。今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实施全福河、柳行河等城区河道有水工程。这些城区...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