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艳和她的学生们本报记者 朱洁
不管当下社会多么强调素质教育、不谈成绩与排名,“学习”肯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大话题。在幼小衔接阶段,有家长在受访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该怎样跟孩子谈学习这件事儿——是轻松告诉TA“学习是非常快乐的”,拿甜蜜引诱其毫无负担踏入小学,还是严肃告诉TA“学习并不轻松,甚至伴随痛苦”,让其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其实,下面这句话可能更为恰当——“自迈入小学校门,你就要参与一场与人生同等长度的马拉松;学习,那是一辈子的事儿”。
自信,离不开赏识教育
“没必要直接抛出‘痛苦’二字,六七岁的孩子哪有痛苦体验,你说了他也不懂!”有着22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济南市经五路小学优秀教师、市中区首席班主任孙艳艳说,每年9月看到新的小朋友充满好奇、带着憧憬进入校园,她总在祈祷他们背后的每位家长不纠结、不拧巴、不焦虑,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否则孩子真的要体验什么是痛苦了。
济南莘华家庭教育创始人张继良,专注一线家庭教育指导已有7年,“出问题的家庭教育中,认为学习没意思的孩子不在少数,找不到成就点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学情绪,而他们的父母中不乏学霸”。
两个月前,某大学一位博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找张继良做教育咨询,母女俩在家中剑拔弩张,关系已至无法沟通状态。经与双方交流,张继良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这位毕业于上海某知名大学的博士妈妈,自认为在学习方法上无所不能,对孩子学习成绩也紧盯不放,用女儿的话说,“妈妈百般挑剔,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父母越挑剔,孩子越逃避——既然我干不好,那不干还不行吗?”张继良感慨地说,家长真的帮助过孩子吗,切实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有过一次真正的赏识吗?“孩子的学习自信,一定是在家长、老师、同学的赏识中建立的。”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
“与其告诉孩子学习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不如郑重提醒TA:自迈入小学校门,你就要参与一场与人生同等长度的马拉松;学习,那是一辈子的事儿。”回想那些自己曾经教过的小学时不拔尖、后来日渐出色的学生,孙艳艳认为,家长不必在乎孩子一时的成绩与胜负,帮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学习如同爬山,家长不能拉着孩子走、推着孩子爬,“在孩子迷茫的时候指明方向,灰心的时候鼓励加油,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就够了”。
10多年前,孙艳艳自己也是一位盯着成绩看的妈妈、一位要求分数线的语文老师。自2013年至今,按照学校要求,她的工作重心部分转移到家庭教育指导上,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极参与讲座、与家长持续深入沟通,她一直在学中做、做中学,对家庭教育、家校共建也有了深层的理解。现在读高一的儿子,从小学开始就看着妈妈不断学习的情景、感受妈妈不断向上的劲头,孙艳艳也会拿自己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跟孩子探讨: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也使她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
张继良也提到,言传不如身教,讲故事胜于讲道理。“小孩子就是喜欢听故事、爱模仿,你跟TA讲学习的道理,不如让TA看到爸妈是怎么学习的,身边大哥哥大姐姐是怎么努力的。TA心里撒下了爱学习的种子,这比什么都有效果!”
快乐,不是浅层次的轻松
张继良幽默地说,学习究竟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就算学霸也有不同回答。诗圣杜甫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那是以命相许;诗仙李白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佳作,那是随手一挥。但显然,他们都把真相只说出来一半。
“过来人都知道:要想进步,必须痛苦;要想持续进步,必须不能太痛苦。快乐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师者为之努力的目标。但这种快乐,不是浅层次的轻松和简单,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也是不现实的。快乐应该是付出努力后的被认可和成就感,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孙艳艳这样总结。
“给孩子经验不如让孩子体验。”张继良说,痛苦还是快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吧。人生也好,读书也罢,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小苦,小甜;大苦,大甜;更大的苦,更大的甜;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死亡。“这些懵懂的孩子终究可以明白,最好的学习状态与最好的人生状态是一致的:痛并快乐着。”
新闻推荐
槐荫区实验学校五年级三班马艺菲指导老师:石蓓蕾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我们平静...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