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一 摄本报记者赵晓明摄
今年全国两会,有政协委员提出,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
此建议一出,便引起广大网友热议。支持者把一位作家的话放在嘴边,“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不支持者反问“人生在世考托福、驾照、普通话证,居然还要考父母证?”
父母“持证上岗”,你怎么看?
A
家有“神兽”烦恼相通
69.05%受访者认为自己“没耐心”
6月11日,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做父母,你愿不愿意‘持证上岗’”的调查问卷,共收回420份有效答卷。其中女性占比78.1%,男性占比21.9%,女性明显比男性更关注育儿话题。其中,家有3岁以下萌娃的占11.9%,家有3-6岁“神兽”的占16.67%,家有7-12岁小学生的占61.9%,家有12-18岁青春期少年的占21.43%。
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40%的家庭有不只一个孩子,而不论自己的孩子处于哪一年龄段,父母们的烦恼和困惑似乎都是相通的。调查结果显示,69.05%受访者“没有耐心,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47.62%受访者“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想法,容易发生冲突”,33.33%受访者“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除了训斥没有办法”。另外,“沉迷工作无法自拔”“陪孩子时却更想玩手机”,也是一部分家长在教育中的“拦路虎”。
B
面对焦虑 总会“两难”
零受访者自认为是优秀家长
如果做父母必须“持证上岗”,我们能顺利通过考试吗?
随着话题的发酵,很多人开始反思其背后的意义。而在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没有一名父母给自己贴上“优秀”的标签,73.81%认为自己“合格”,还有26.19%认为自己根本“不合格”。然而,为人父母的他们也没有放弃进步,76.19%的受访者钻研过育儿方面的书籍或参加过类似的培训。
采访过程中,有很多受访者都提到了新闻中出现的那些失败的教育案例,这些案例也让很多父母产生了焦虑:严也不是,宠也不是。在这样的纠结下,有92.86%受访者表示“愿意付出时间去学习如何做父母”,7.14%选择了“不愿意”。
C
支持不少 难度不小
近90%受访者接受“持证上岗”
对于组织家长学习,合格者颁发“上岗证”这一提议,33.33%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54.76%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还有11.9%受访者选择“不支持”。
在受访者们的留言中,有人表示“愿意当第一个接受学习和考试的人”,但更多意见认为“想法挺好,不好操作”,也有人担心考试会“流于形式”,毕竟“学霸”与“学渣”的区别从不是一场考试就能改变的,还有留言直言“考不过会很没面子”。
不过,假如父母要考“资格证”强制实行,家长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69.5%受访者认为可以以学校为平台组织家长开课,33.33%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社区组织学习和考试,还有26.19%受访者认为由自家孩子和长辈打分,更能满足每一个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
街采
市民李海英
我非常支持让父母们参加考试。小区里经常有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发生冲突的情况,能看出来父母的处理方式很不一样,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去道歉、礼让,有些就挺蛮横。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惯着”,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家长们去学习考试,至少在原则问题上能做到统一。
市民高先生
不支持。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谁会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合格的父母绝不是只会喂养。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只能通过日复一日的磨合、摸索、实践才能搞清楚,所以对父母进行考核,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如果按照一套模式来教育所有孩子,也会磨灭孩子的天性。
市民王晨晨
这个提议我是支持的,但我认为考试形式不应该过于死板,应该以学习为主、考试为辅。毕竟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主要陪伴和教育的,难道要对这些老人也进行强制的统一考试吗?所以我认为组织学习是必须的,考试只是一种督促他们的手段。
市民吴女士
我是一个新手妈妈,我觉得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也是很正常的,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如果连养育下一代都要由冷冰死板的标准来衡量,用白纸黑字的证书来证明的话,不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来说,都会缺少探索和体验。我认为亲情不能用任何“标准”来衡量,所以我不支持。
微观点
让家长进步“花招”可以多一些
济南市青龙街小学副校长王科科
中华民族一直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即便我认为真要通过考试来让父母“持证上岗”很难实现,但我认为这个提案再次让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育儿的必要性,这是思想进步的一种体现。
其实,想让家长们进步,不一定通过强制考试来进行,“花招”可以多一点。比如在我们的社区中,可以设置“周末课堂”或者“微信课堂”,新婚夫妻和萌娃家长都可以参加,通过学习、小测验,可以发放一定的积分,积分可以换取小礼品、抵物业费等等。这样可以激励大家更多地学习教育知识。
另外,我们学校一直在采用的几种方式也很有效。像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前给家长们做培训、家长自己讲述教育故事等等。
“持证上岗”虽然不现实,但想当与孩子亲密无间的好家长,一定要重视常态化学习。
承担“第一任老师”责任
是家长的“必修课”
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校长吕华
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很多时候,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父母需要“持证上岗”,提倡父母上课学习是一件好的事情,有助于提高父母的思维和文化水平,让父母更有能力去帮助和指导孩子学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念。
近年来,教育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济南市还专门启动了济南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泉家共成长”工程,市中区也推出了“教育·家”大讲堂,这些有益尝试,有利于打造家庭、学校、社会有效衔接,相互促进的“联合体”,形成专家、家长、教师同心同德,聚智聚力的“同盟军”,在孩子成长成熟的道路上一路陪伴。
虽然父母不一定非得“持证上岗”,但为人父母之后补上育儿课却刻不容缓,很有必要。毕竟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教育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作为父母,最需要学习的是强化教育的责任意识。父母不但有生养的责任,而且负有教育的责任。养而不教,父母之过。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是家长的一堂“必修课”。家长,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导之以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他们学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记者手记
考试不考试
反思最重要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见过哪些令人感到惊艳的教育方式?”我的家庭中就有一件事儿,我认为可以写进这个案例。
2014年,姑姑家的表弟刚上小学,他的班级中有一个男孩懂礼貌、爱学习,父母是环卫工人,一家四口就住在马路边两间简易板房中,旁边常年停放着一辆垃圾运输车,家庭环境可想而知。姑姑家恰好就在附近的小区里,某天我与表弟、姑姑回家时路过那两间板房,表弟说起男孩在学校里经常遇到的刁难:“他身上臭”“他家里穷”“同学家长不让跟他玩”……
我一时不知如何接话,姑姑却假装惊讶地说:“我的天哪,你们都不羡慕他吗,他可有两个‘家’哎,你才只有一间卧室!”
表弟看着那两间板房愣了一下,“妈,他好幸福啊!”
我至今记得那个时刻给我心底带来的触动。后来,一直到创城时男孩一家搬进了楼房、转了学,他都是表弟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一起面对那些幼稚的嘲讽。
而新闻中一些血淋淋的案例,也让尚未为人父母的我有些胆寒。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家教育机构门口看到一名妈妈把自己的儿子打到令围观群众报警。
在教育方式如此悬殊的社会环境中,考试重要吗?一次考试的过关能让父母“克制”一生吗?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做父母需不需要考“资格证”,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每一对父母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实际能力、性格特征都是如此不同,通过考试的方法也有千千万万,“学霸”与“学渣”的身份都不能改变他们为人父母的事实。但我知道,在每个人智商、情商、为人处世的方式都属于不可变因素的情况下,去学习一些不违背纲常法纪、不伤害孩子自尊、不误导“三观”的基本教育理念,一定是利大于弊的,甚至可能避免很多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考试从不是目的,而是督促家长们反思的工具,包括为什么会有这个父母“持证上岗”的话题,这背后蕴含的一定是对当下亲子关系的思考。
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左侧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张有水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5日讯(记者王宝静通讯员徐瑞)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面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督促引...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