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彻夜排队”到“移动支付”,从拥挤的绿皮火车到宽敞大气的复兴号,从普快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小小的车票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见证者。
车票1.0时代:硬板票
硬板票是中国铁路第一代火车票,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使用。它的尺寸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盲文,车票票面已经预先印好始发站、到站经由地和席别等信息。硬板票时代,售票员卖一张票需要5到10分钟。
76岁的唐福姐在济南站客运车间从事售票工作35年,她回忆道:“刚进票房,印象最深的是满屋里算盘和成本的硬板票。车票按照站名分方向摆放,每个车站都单独在一个小抽屉里,就像现在的中药铺子,买票就像取药一般。”
车票2.0时代:软纸票
1995年以前,火车站发售车票主要采用人工售票方式,1996年6月济南站等大站开始试行计算机发售客票,“软纸票”开始代替“硬板票”。软纸票在售票时现场打印,淡粉色纸质车票上印有一维码,票面日期和编号均由电脑打印完成。有了计算机联网售票,售出一张票的时间大约为40秒,比以前快了15倍。
车票3.0时代:磁介质车票与网络购票
2007年7月开始,磁介质火车票加入“车票大家庭”。车票的硬度高了,有了二维码的防伪图案,车票背面植入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而且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
2012年火车票全面实行实名制,票面上增加了旅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2011年1月19日,“12306”购票平台出现,购买火车票正式进入“网络时代”,窗口的售票压力比过去小许多。
车票4.0时代:电子客票
济南局集团公司客运部副科长徐梦介绍,2018年底,铁路电子客票业务开始试点运营,旅客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之后,到达高铁站,无需换取纸质车票,彻底没有“取票环节”,可持二代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通过进站口和验票闸机直接乘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瑛他们,有的是职业经理人,有的是青少年户外教育教练,有的是传道授业的大学教授……表面上没有交集的他们...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