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面对积重难返的问题,越是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只有顺应了改革大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报评论员沙元森
近日,一期电视问政节目关注到济南中小学校医不足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六百比一的比例配备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济南应配备校医近1500名,而现实是不足700人,缺口率近六成。
校医承担着学校师生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实施者。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做好日常的疫情防控工作也急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各地学校对校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存在校医不足的问题。不只是在乡村小学,即使在大城市的中小学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究其根源,有关方面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不足,一个是编制不足。资金不足,连基础设施和设备都得不到保障,自然也谈不上完善的校医服务。这个确实需要地方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加强重视,加大对中小学卫生工作的投入,把校医所需费用纳入教育经费之中。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医不足的问题或将成为死结。
至于编制不足,并非不能绕过的问题。济南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现在中小学核编标准,学校编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人员编制,一部分是教辅人员编制,专业教师以外的辅助人员的编制都在教辅人员编制中,不过也没有明确校医也在辅助人员的编制里。对此有专家建议,应有专项的编制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一些卫生专业人员不太愿意到学校做校医,症结未必就在编制。大多数人都知道,校医的职责主要是在校园内做急救处置,另外对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对于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业务过于单纯,也意味着事业发展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同样是做“白衣天使”,校医的职业吸引力远远赶不上医院的医生。所以,即便给足教辅人员编制,也未必能招来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校医。
这些年,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已经显示,辅助性工作岗位人员没有编制的话,完全可以通过合同制解决。合同制用工考核更灵活、精准,相应的薪酬制度也更具弹性。对校医来说,只要收入能到位,有无学校的编制不是关键问题。之前,浙江一些地方已经尝试建立学校“医联体”,通过协议,由医院派遣护士和医生到校医室进行工作服务,一举弥补了当地校医不足的短板。打破以编制解决问题的“思维窠臼”,实现校医服务的社会化,这个尝试既破解了校医在事业上的“天花板”,也避免了校医因为编制在手而人浮于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各地借鉴。
校医不足的问题持续已久,不能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需要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攻坚方案,尽可能快地补上缺口。越是面对积重难返的问题,越是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只有顺应了改革大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重点工作攻坚年”,济南有关部门不妨“借力打力”,充分发挥济南市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校医社会化蹚出一条新路子。
新闻推荐
6月20日,普速列车乘务员(右)在济南站用电子设备核验乘客的电子客票。当日,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全国铁路共有2400...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