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的江凌 刘景云的奖状刘耀东的书法作品
□刘书锋
经四路与纬十二路交汇口路西,现在已是高楼林立,一个新建的居民小区已经有人入住,为了建设这个小区,原有的南大槐树北街被整体拆除。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这条街的25号院是刘家大院,这个院子的主人刘耀东(字筱衡)是晚清举人,后在北洋军中任职。刘耀东自幼饱读诗书,在考取功名的同时,刻苦练习书法。在日军占领济南时,刘耀东拒绝为日本人做事,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也因此遭遇了生活困境。当时他靠为人写牌匾度日,其书法作品笔力劲挺,既苍劲有力,又生动秀气,在济南西部名气很大。同时,刘耀东注重家风家教和文化传承。他的两个儿子在严教之下,在各自的岗位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续写《松花江上》 三部曲传唱全国
刘耀东的长子叫刘松云,因革命需要,他先后用过耶夫、江凌等名。但使用时间最长、最为人熟悉的当数江凌。江凌出生于1909年12月,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当时以追求思想进步闻名的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当时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江凌不仅在学生会中非常活跃,负责南开中学编辑部,还加入了学校自治励学会,成为南开学生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1926年经进步学者杨尔璜介绍,江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江凌考入北京大学后,常与进步学生在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进步书籍。“九·一八”事变后,江凌在北京参加反帝同盟,做组织、宣传工作。1932年1月9日,时任北平团市委宣传部长的胡乔木发展江凌入党。此后,江凌先后担任北平学联、北平抗联主席,党内是党团书记。
1935年12月9日,江凌参与策划了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请愿大游行,即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学生们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40余人当选为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等14人为常务委员。成立大会上,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章程》,号召全国各党各派停止军事冲突,团结合作,建立统一抗日政权,以团结全国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江凌当选为全国救国会常务理事兼秘书主任。
全面抗战爆发后,江凌奔走于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后方从事抗日宣传和文化工作,其间,他作词的《流亡三部曲》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当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
毛泽东曾评价道,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当时最流行的抗日歌曲莫过于《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很快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内委会主任的江凌与作曲家刘雪庵在开往香港的“绥阳”轮上相遇,两人聊起《松花江上》这首歌。深感歌曲这种形式流传甚广,力量强大,但只有一首救亡歌曲太过单调。而且《松花江上》虽然引起了流亡大众的深思,但歌词过于压抑,没能很好地激发大众的反抗精神。两人的交谈触动了江凌的灵感,两天内他就写出《流亡三部曲》第二部《离家》的歌词并交给刘雪庵,希望能给词配一个承上启下的曲调,好把《松花江上》连缀起来变成一个三部曲。“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要我们民族灭亡?来来来,来来来!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跑上战场,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歌词由第一部的沉痛哀婉改为慷慨激昂,充满着不屈的斗志。看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歌词后,刘雪庵十分激动,走到船舷,坐在一个楼梯的踏板上,以膝盖当书桌,摊开稿纸,很快作完了《流亡三部曲》第二部的曲子。
一周后江凌又完成了第三部《上前线》的作词,并交由刘雪庵作曲。曲成之后,刘雪庵将二三部交给当时的首都平津同学流动宣传团歌咏队学习,当晚参加公演,得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流亡三部曲》进而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为全国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难以衡量的推动作用。
创办造纸行业专业性最高学术期刊
刘耀东的二儿子叫刘景云,出生于1924年3月。由于兄长刘松云早早离开济南读书,参加革命活动,他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但他不忘学习,刻苦努力,参加“高考”后被山东大学、齐鲁大学等三所大学同时录取,为方便照顾家庭,他进入了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化学系。该校是纯英语教学。刘景云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于1947年毕业。
随着济南市1948年回到人民手中,刘景云主动投入到济南建设中,他在自己从事的造纸业工作中,应用自己的所学专长,对传统的造纸技术不断改造创新,硕果累累。1978年,山东省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刘景云以电报和计算两项技术而荣获金奖。
1979年时任山东省造纸工业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的刘景云,在提升山东造纸工业技术进步的同时,追踪世界上最先进的造纸技术资料,将它们翻译过来。他萌发了办一份造纸主业杂志的想法,以更好传播先进技术,推动中国造纸技术的提高,于是,《山东造纸》杂志诞生了。随着杂志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久《山东造纸》改名为《中华纸业》,这份杂志创办40多年来,成为中国造纸行业专业性最高的学术期刊。人们不应忘记,《中华纸业》创刊人和创刊初期主要撰稿人是一位济南人,叫刘景云。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2000多年来,这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勤劳善良好学睿智的人民,也涌现出许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影响的人物。这些名人资源,体现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城市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家大院”虽已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消失,但其中隐藏的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片段之一。
新闻推荐
济南居民,特别是西部居民有福了。位于印象济南泉世界内的星河不夜城于6月24日要试营业啦!星河不夜城内营业商户共计240户,涵...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