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长疙瘩了,拍几张照片发到网络问诊平台找医生看看;血糖数值有波动,上网问问医生降糖药剂量该怎么调整;宝宝上吐下泻,带到私立诊所找找病因……疫情发生之后,很多市民开始转向网络平台、私立诊所求医问药,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采取这两种看病方式的人数增加趋势明显吗?疫情趋向平稳后,新培育的看病习惯是否会固化?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网络平台问诊
人物1:王女士文职人员
“500元一句话”与“10个字600元”
市民王女士是线上问诊的忠实用户。她怀二宝时日常产检发现有些问题,当地两家知名医院在是否继续妊娠方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焦虑中,王女士想到了在线问诊,通过APP先后找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两位名医通过图文问诊,一致认为不要紧,给出了继续妊娠的建议。王女士共花费了500余元。后来,女儿的健康降生也验证了医生的诊断。“这让我想起那句话:‘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幸亏网上医生打消了我的顾虑。”王女士说,“这次就医经历让我相信,线上问诊与线下就诊同样权威。”
几个月后,王女士公公晕倒,发现脑部有肿块,需要进一步治疗。去了本地两家三甲医院,同样意见不同,王女士再次求助线上问诊,先后找了北京协和医院与上海同济医院的专家。协和专家问诊费600元,看完片子就说了寥寥10个字,大意就是钻孔引流,上海同济医院的专家问诊后,结论和协和专家基本一致。王女士和老公调侃,10个字花了600元。“但专家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放了心,迅速约了手术做了治疗。”王女士说。
王女士算过一笔账,协和的普通门诊一号难求,国际门诊600元左右,倘若带老人进京问诊,路费住宿费误工费不说,光是出行对老人身体本身就是挑战,从这一层面考虑,600元10个字相当划算。
人物2.陈女士国企职员
用顺手了,不想改
“我是今年二月才开始第一次使用网络问诊APP的,当时是为了帮妈妈咨询。”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患有糖尿病,原本定期去本地三甲医院复诊。疫情严峻时,到了复诊时间没敢去医院。没想到,陈女士的母亲从二月上旬开始常出现低血糖情况,这让她很着急。“朋友推荐我试试网络问诊APP,我当天就下载了,咨询了济南一家知名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医生了解病情后,给陈女士母亲调整了药量,吃了几天,情况果然好转了。“前几天我爸胳膊上长了片小水泡,原本不当回事,后来越来越疼。我拍了照片又上网问医生,得知是带状疱疹,按照医嘱治疗了几天,基本好了。”陈女士说,现在,体会到网络问诊的便捷后,家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已经习惯于先登录网络问诊APP,“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私立诊所就诊
人物:刘女士全职妈妈
不用排队还安全
家住保利叶公馆的刘女士家有二宝,大宝5岁,小宝1岁半。为了更好地照顾俩娃,事业有成的刘女士选择辞职回家照顾孩子。刘女士说,因为自家距离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比较近,原来孩子生病,她会直接把孩子带去市妇儿医院。疫情发生后,刘女士把目光转向了离家仅1公里的一家连锁私立儿科诊所。
“我原来就知道附近有这家私立儿童诊所,只是一直习惯了去三甲医院就诊,就没在意。今年已经跑了好几趟了。”刘女士说,上周小宝突发幼儿急疹,刚刚去就诊过,6月19日大宝忽然上吐下泻,又被她带去诊所做了检查。“诊所实行预约制,看病时,诊所里只有我们一家,连看病带化验,半个小时搞定。”刘女士认为,跟三甲医院比,在这家私立诊所的就医体验更舒适一些。
青报全媒体记者张琰
新闻推荐
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任务,6月21日上午,济南市级“七人普”综合试点工作在历下区解...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