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瑛
坚持和女儿一同成长的王晓桥,用了十多年时间从中恒商城的商户转变为人社部认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他的用心等来了花开:两个读高中的女儿品德优良,成绩优异,大女儿已被保送南京大学,王晓桥一家也当选为天桥区“最美家庭”。48岁的王晓桥说,这是他们家秉持“福田心耕”家训带来的必然结果: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坚持,只有过好日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从无形家风到有形家训
走进王晓桥位于西客站附近的新家,一块“福田心耕”的牌匾挂在了客厅显眼的位置。王晓桥说,这是他们家的家训,牌匾是新做的,但家训已践行了几十年。
福分要靠自己的德行来培育,而自己的德行要靠一点一滴的善举来凝聚。福田要自己用心耕耘,才会有收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田心耕是儒家为了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进行的修炼方式,以期造福世人。专门学习过传统文化的王晓桥自然懂得福田心耕的道理,也能清楚地告诉两个孩子。他小学毕业的父亲却“讷于言”而“敏于行”,嘴上讲不出福田心耕这几个字,却因为乐于助人而被周围的乡邻公认为好人,这对王晓桥的影响特别大。
12岁时父亲去世,王晓桥觉得自己也要像父亲那样,“做好人,做善良、热心的人”,平时多积德行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晓桥说,这就是从他父亲那辈流传下来的家风。
王晓桥热心公益,他是天桥区前黄屯社区优秀义工,第二届“感动天桥人物”。旧居所在楼房的楼梯和楼下的院子,在没有搬家前,他常年坚持打扫。在王晓桥2015年开始记录的义工实录“‘雷锋’日记”中,仅2016年他就做了206件善事。此外,2020年2月初新冠肺炎肆虐时,他主动请缨在社区卡口执勤服务,一直坚守到疫情防控结束。他除了身体力行,还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做义工,告诉他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伸出援手。
一脉相传的家风,对两个孩子产生了积极影响。2018年潍坊水灾,还在上中学的大女儿主动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灾区捐款。独自一人在家的小女儿,看到流浪老人在楼下停歇,不仅为老人端水下去,还为老人带去了新鲜的水果。
心地善良,性情平和,王晓桥的两个女儿从小担任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不仅年年都是“优秀班干部”,大女儿还当选过济南市美德少年,小女儿也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少先队员。
做坚持学习的好父母
从中恒小商品城的个体商户,到2018年被济南市妇联聘请为“家庭教育讲师”、济南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再到2019年人社部认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王晓桥在陪伴两个女儿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自己也收获了很多。
王晓桥大学专科毕业,在孩子就读小学后,他深感自己家庭教育知识匮乏,就经常买书看、听讲座,通过参加各种学习班来完善自我。参加传统文化师资义工培训班,接触学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父母规”讲师班、“正面管教”培训班、沈阳“三五家教法”培训班……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王晓桥教育两个女儿越来越得心应手。作为学校家委会成员的他,开始不断跟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2013年,王晓桥开始走出新苑小学,到宝华小学、育英中学等学校为家长做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讲座和授课。
父亲爱学习,坚持学习,自然也影响到了女儿。两个孩子从小成绩优异,小升初,双双考进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后来,大女儿以优异成绩直升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今年1月被保送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提前半年实现上重点大学的梦想,小女儿现在济南一中读高一。
过好日子,才能教育好孩子。王晓桥说到了,也做到了,他们家在2016年、2020年两次当选天桥区“最美家庭”。他告诉记者,父母阳光开朗,家庭和睦,不仅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给自己最好的奖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赵国陆4个人,一辆车,24小时守在电话旁,随时待命。端午假期,记者跟随济南市急救中心的120救护车,体验急救站的...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