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却有生死;没有战壕,却有战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这样一群“战士”,他们的职责不是抢救感染的病人,而是冒着和病毒直接接触的风险,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济南疾控人。
面对疫情,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构筑铜墙铁壁,切实抓好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消毒“三驾马车”,在根本上完成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核心工作。
党建引领 打造抗疫前沿坚强堡垒
“捍卫百姓健康永远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感谢你们的请战热情,我将和你们在一起,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1月25日,在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上,党委书记刘守钦动情地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市疾控中心立刻拉响“红色警报”,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工作落实更加科学精准。
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中心特成立专家组、疫情调查处置组、检测检验组、消毒消杀组、后勤保障组等11个专业组,全面部署、全面发力。
第一时间切断病毒传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耿兴义带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小组冲锋在一线,他们直面患者,科学判断传播途径,追踪传播来源,分析病患活动轨迹;抽丝剥茧,追本溯源,只为精准快速地控制住病毒的蔓延。
“每一次调查,患者不会知道防护服里面的人是谁,但是我们每个流调队员都能记得每个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耿兴义带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小组圆满完成济南市47例确诊病例、142例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也是他们在这次抗疫战斗中交出的完美答卷。
冲锋在前 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是“预警机”,更是“侦察机”;他们是“指导员”,也是“福尔摩斯”,更是全市防控的“急先锋”。无论角色怎样转变,不变的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为防止疫情扩散,中心加大排查和密接观察范围,科学、高效开展流调工作,对病例发病前14天到就诊前的活动轨迹,剥茧抽丝、一查到底,对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播风险一一确定和管理,在根源处阻断病毒传播途径。
“尽管不能陪家人过年,但我正在做非常有意义的事。”除夕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市疾控中心病毒检验所所长杨国樑说。“面对新冠病毒,越靠近越忐忑,但越害怕时越强大,越迸发出战胜病魔的勇气和无畏前行的底气。”杨国樑说。面对疫情,实验室小组成员日夜奋战在检测岗位上,全面执行密切接触者100%核酸检测制度。关键时刻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用“济南疾控速度”与疫情赛跑,为临床救治、为抑制疫情扩散赢得了宝贵时间。
2月15日,在实验室的杨国樑接到支援武汉的紧急通知后,就从实验室立即奔赴出发集合地。作为山东省第11批、济南市第7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先后在黄梅县和团风县负责新冠病毒检测工作。在密闭的“方寸战场”与病毒搏击33天,总共检测样品5976份。“我们从未隐匿身影,只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身着白色战袍,手握检测仪器,为人民筑起一道隐形的城墙。”坚守使命 奉献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是他们的“标配”,喷雾器械是他们战疫的“钢枪”,有疫情的场所就是他们的“战场”。在疫情发生后,有这么一批消杀卫士,不分昼夜,整装就位,第一时间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开展疫源地消毒工作,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避免疫情扩散。
背着喷雾器,就是背着安全和安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副所长王东随山东省第11批、济南市第7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黄冈开展消毒防控工作。“我们身着防护服、手持喷洒枪,哪里有任务、哪里有危险,我们就扑向哪里。我们用最细致专业的工作态度,全力阻断病毒的扩散,让病毒无处遁形。”
2人驰援黄冈、41个风险评估报告、58次会商、1578例密接管理、2755例流行病学调查、29830个热线电话、34650平方米终末消毒、14131份核酸样本采集……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后面,是市疾控人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战略战术,更是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为百姓倾力的职业操守。
在抗击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中,市疾控中心获得省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8项,他们用信心、决心、耐心、恒心与病毒战斗到底,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精彩的抗疫答卷。
(本报记者郭歌) 扫码看视频
新闻推荐
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会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在这里举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内各地...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