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风云四门塔

来源:济南时报 2020-07-05 23:34   https://www.yybnet.net/

1962年历城县文物普查影像档案 济南市历城区档案馆藏

1972年8月31日,四门塔。

济南日报社郝蔚 摄约1980年代末-1992年,四门塔与九顶松。 济南日报社胡明 摄2012年四门塔修缮现场 王峰 摄□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一座上千年的古建筑,则是一曲从时间深处演奏至今的宏大交响乐。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四门塔,就是这样一曲岁月深处的交响乐。在没有照片的时代,我们只能遥想四门塔曾经的模样,到了有照片的年代,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年代四门塔的风韵。

在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中,四门塔的墙体有一条明显的裂缝,此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12年大修,四门塔不同时期的“形象”都被记录下来。无论沧桑还是新生,这座“华夏第一石塔”早已是南部山区的一粒明珠,是济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每个济南人的记忆里,都封存着一座过去的济南城。“济南记忆影像保护工程”系列报道,借助一张张城市影像,追溯城市过去,重温城市变迁,唤醒我们的城市记忆。在怀旧的情感共鸣中,珍惜城市的当下,展望城市的未来。

这不仅仅是一场老济南人的集体怀旧,也是在向更多的人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济南的昨天是什么模样,有什么东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怎样的传承,从一代人又一代人那里延绵至今,而这一切,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镜头里的四门塔在一片绿树掩映之中,真是美极了”

郝蔚,济南日报摄影部老摄影记者,今年已经78岁,但依然精神矍铄,至今还喜欢背着相机四处拍照。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曾多次前往拍摄四门塔,“那时候的交通哪有现在这么方便,从报社去一趟四门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只有一班公交车,回程时要是赶不上,就只好住在柳埠的供销社。还有一次,我记得是报社派了辆三轮汽车拉着我们几个人去的。那时候从市里往四门塔走,路也没现在好,有很多大起大伏的坡。”

郝蔚去拍四门塔的时候,正是四门塔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进行较大规模维修的前后,在一张四门塔的近景照片中,四门塔看起来已经焕然一新。不过塔下依然没有如今这样宽阔、平整的平台。那时候拍照用的是胶卷,报社对成片率有严格规定,“所以绝不能随便乱拍”,郝蔚记得每次去四门塔,拍了近景照片后,总会再跑到山谷对面,拍四门塔的远景,“镜头里的四门塔在一片绿树掩映之中,真是美极了”。

1400多年历史沧桑,曾经的四门塔并没有郝蔚镜头里那么“美”。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境内拍摄过大量古建筑,四门塔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写的书里曾记录四门塔的塔体有一道明显的裂缝。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有关部门在四门塔外面打上了3道铁箍,加固开裂的墙体,并在塔内立石柱支撑断裂的三角梁。在1962年历城文物普查时拍摄的照片和1965年济南日报记者宋振亮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塔体裂缝,但是塔顶已经长出荒草,照片中呈现的其中一座塔门,还是封闭的。塔体上还依稀可见“绿化祖国,林业前进”的字样。

上世纪70年代初维修时的“重大发现”

郝蔚记忆中的那张“绿树掩映”“真是美极了”的照片,拍摄于1972年,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四门塔,塔顶依然长着荒草,因此可以判断是在上世纪70年代正式启动较大规模维修之前拍摄的。

上世纪70年代初的这一次较大规模维修,对四门而言可谓意义重大。1971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拨专款维修四门塔,并作了“加固塔基,维修塔顶”的批示。1972年维修工程正式开工,首先加固塔基和塔身。1973年维修塔顶到塔心柱上方时发现了舍利函及舍利。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这一次维修中,四门塔的建成年代被最终确认。

1973年初,四门塔维修工作进行到拆除塔顶叠涩石时,在塔心柱的上方,发现一舍利石函,此舍利石函放在用6块石板砌成的方圹中。石函内放一铜函,铜函用丝绸包扎,舍利全部放在铜函之中,计有水晶珠4颗,黄琉璃珠7颗,绿琉璃珠9颗,珠子皆有一穿孔。发现的舍利函和舍利现存放在历城区博物馆。

另外,由于缺少史料的明确记载,四门塔的建造年代最初被定为东魏时期。舍利函内有隋代五铢钱,另外在一块石板上刻有“大业七年造”的字样,据此才最终确定四门塔的建造年代为隋朝,建成时间为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那一次的维修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到1978年郝蔚再次前往拍摄四门塔,四门塔已经焕然一新。

四门塔佛像的故事

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石板的发现,确定了四门塔的建造年代,而舍利函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所载的真实性。文献记载,四门塔的建造本就是为了供奉隋文帝敕赐齐州神通寺的舍利。

按照四门塔景区文管处副处长魏山镇的说法,四门塔的奇特之处,是其为一座全部用石块砌成的单层塔,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四门塔通高15.04米,塔身高6.6米,每边宽7.4米。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迭筑,成四角攒尖锥形塔顶。塔刹部由露盘、山华、蕉叶、项轮宝珠构成。整个石塔形体简洁朴素、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优秀典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隋代石质建筑的典范之作,被称为“华夏第一石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来,四门塔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之所以叫四门塔,是因为塔四面各有一门,门内各有一佛像。

有关四门塔的佛像,还勾连着一段有关梁思成来四门塔调查的故事。据了解,上世纪初,四门塔内的这四尊佛像曾经披有一层泥衣。1935年梁思成来到这里考察时,发现当时残破的“泥塑”佛像内另有蹊跷,于是雇来当地民工将泥衣小心地除去,这才发现这四尊佛像是石质的,再根据佛像雕刻特点以及《杨显叔造像题记》确定造像年代为东魏时期后,梁思成不禁喜出望外:“终于见到东魏时期的造像了。”佛像是东魏的,塔却是隋代的,因此此处很可能原本就有一个塔,后来为了供奉隋文帝敕赐的舍利,原地又建了四门塔。

四门塔的佛像还曾发生过惊险一幕。1997年3月7日晚,四门塔“香积阿閦佛”佛头被盗。1999年9月,佛头被盗案侦破,据案犯招认,佛头被卖给一个南方人。2002年2月,台湾法鼓山基金会接到信徒赠送的佛头。2002年3月至7月,圣严法师联系台湾学者林保尧教授和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对佛头进行鉴定,并商讨送佛头“回家”事宜。2002年12月17日,济南市“四门塔石雕佛首”迎请团与台湾法鼓山基金会成员一行22人,共同护送四门塔佛头,乘飞机回济南。佛头终于有惊无险回归原处。

古树塔影映苍翠

自上世纪70年代初较大规模维修之后,四门塔的再一次大规模维修,是在40年之后的2012年。在此次维修之前,四门塔出现了塔顶渗漏、塔体裂隙等问题,为了保护这座千年古塔,2012年2月8日,四门塔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月19日开始拆卸塔顶,7月初全部修缮工程完工,历时近5个月。

这次对四门塔的大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治理渗漏问题。为了治漏,工作人员在塔顶内部的填充物上动足了脑筋,采取了中间使用掺灰泥砌乱毛石,外围用灰土加糯米汁的方式。因为四门塔的维修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塔顶叠涩石只是更换了无法继续使用的一小部分,因此大部分石块还是原来的,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这些石块历经了长久的寒冬酷暑,看起来还比较好,但是一些肉眼无法发现的缝隙、孔洞却随时可能出问题。为此,修缮方案设计单位山东省文保中心在经过多次研究之后,对原方案进行了设计变更,增加了一道“锡背”防水环节。“锡背”是由铅锡合金制成的,有的因为铅含量高也称作“铅背”,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稳定性,在北京故宫等建筑物上多有采用,效果明显。1976年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屋面也仿效了这些做法,采用铅板做一道防水层。

2012年的大规模维修之后,四门塔一直“身康体健”,塔下平台也宽阔、整洁,在有着近两千年树龄的古树掩映之下,四门塔愈发显得古朴。魏山镇说,景区早已实行24小时严密保卫制度,除了安保部门,所有工作人员都会轮值夜班,他最喜欢夜深人静之时漫步塔下,“万籁俱寂,古树塔影,岁月悠悠,塔树永存”。对魏山镇而言,于群山之中守护千年文物,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

新闻推荐

历下区建成全省首个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学院”网格服务“学院派”让基层治理更精准

历下区燕山街道燕子山小区独居老人刘传明已87岁高龄,却依旧热心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为保障老人的安全,网格员邢倩倩第一...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风云四门塔)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