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区胜利庄北路上有家“会玲饺子馆”,小门头房上红底黄色的招牌很不起眼,但居住在附近的老街坊说起这里的手工水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店主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凭借着好口碑,小店已经经营21年,还开了十几家分店,帮助了不少残疾人就业。
今年54岁的于惠玲是这家饺子馆的老板娘,虽然患有严重的驼背,但她干起活来却很利索,几分钟就能包出一摞水饺,就连店里专职的水饺工也比不过她。她的丈夫陈淑实听力和视力都有些障碍,但并不妨碍他平时沟通交流。他负责跑腿、外出洽谈之类的事务。
于惠玲此前在国棉厂从事统计工作,那时高中毕业的她已算是“高材生”,这份工作也算吃香。然而下岗潮的到来,让她陷入了“失业危机”。
由于身体原因,于惠玲求职曾一度被拒。“最后我俩一商量,之前我也有过包水饺的经验,干脆开个水饺店吧。”就这样,1999年这家水饺店开起来了。起初就是小门头,店里只有她一人在忙活,到2003年陈淑实也下岗,这间店铺成了“夫妻档”。后来顾客越来越多,他们也开始招人、换地方,才有了现在这个50多平方米的水饺馆。
“你家的饺子有妈妈的味道,吃得我想哭。”于惠玲说,卖了21年的手工水饺,听到过无数顾客夸赞的话,这句话给她的印象最深。于惠玲认为,这与他们家的馅料和面粉有很大关系。即使现在店铺中已有五六个工人,两口子依旧会早早起床买菜,亲自调配馅料。
“我们店离匡山蔬菜批发市场近,每天早晨4点多我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去买菜。”于惠玲说,她不愿让固定的蔬菜商家来配送,一方面是担心蔬菜不够新鲜,另一方面能省下中间的差价。
而在面粉方面,两口子也没少下功夫。如果面粉质量不够好,饺子下出来对口感影响很大。他们试了很多品牌的面粉,最后固定下来一家,现在一年光面粉就得用60吨。
生意红火,就得招聘人手。于惠玲发现,来求职的人中还有残疾人,这让她联想到当初自己求职时的遭遇,对来求职的残疾人他们从不拒绝。饺子店曾接纳过智力障碍者、侏儒症患者等。有一些残疾人学会了手艺就自己开店去了,于惠玲看着打心底高兴。
如今济南有不少叫“会玲饺子馆”的店,这些都是其分店。“已经有十几家了,开分店的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我这里工作过的人,每天来这里进货,拿半成品饺子。”说着,于惠玲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各分店的拿货量。
会玲饺子馆从一开始就走批发加零售的经营模式,除了分店以外,不少单位食堂、饭店酒楼都从他们家采购半成品饺子,固定合作的酒店就有30多家,水饺最远能卖到新疆。“往后还会继续创新销售模式,让更多人尝到我们家的手工水饺。”于惠玲说。 (新时报记者孟天宇)
新闻推荐
关于第十二届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的公示
为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现将第十二届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