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刘华水:引领骨科革命的“机器人医生”

来源:济南日报 2020-08-26 21:20   https://www.yybnet.net/

刘华水在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2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现场。院长刘士懂(右)与刘华水(左)共同完成第一台机器人手术。刘华水(左)与李兰娟院士合影刘华水(右)与全国骨科主委张英泽院士合影。刘华水与骨科机器人

8月19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2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京召开。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二科主任刘华水作为全市卫健系统唯一入选医师,受邀参会并领奖。

说起刘华水,总有绕不开的话题—骨科机器人。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设立的中国医师行业的最高荣誉,此次获奖,就是为表彰刘华水在创伤显微外科特别是在推动骨科机器人临床应用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从事的工作和兴趣爱好是一致的,这是我最大的幸运。”面对荣誉,刘华水平静地说。

将爱好变成职业,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

一身白大褂干净、整洁,说话语速较快,语言铿锵有力,透着豁达洒脱、干脆利索……这是刘华水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福的、幸运的。1995年,大学毕业的刘华水分配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在刘华水的印象中,医院的规模与乡镇卫生院相差无几:一条深邃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还有零星几座低矮破旧的门诊楼。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刘华水也很满足。毕竟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

骨科一直是济南三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经常会遇到各类复杂病例。记得刚工作不久,刘华水就遇到一台断肢再植的手术。刘华水说,在当时,再植一根手指需要两个多小时,4根手指的话就得需要近十个小时。“当时手术非常成功,虽然体力和精力已到达极限,但更多的是欣慰。”刘华水说。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2002年,医院选派刘华水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骨科医师培训班,集中到亚洲最大的骨科医院——天津医院进修学习。在那里,刘华水开始接触到骨盆骨折的修复手术。

骨盆骨折手术被誉为挑战“生命的禁区”。“骨盆是连结脊柱和下肢之间的盆状骨架。就像四十岁左右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刘华水说,骨盆损伤后,不但影响上方的脊柱,同时也会影响到双下肢。但是,骨盆解剖结构复杂,又无法完全暴露,因此手术难度极高,手术效果严重依赖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

进修期间,刘华水如饥似渴般地汲取“养料”:白天认真学习,晚上再反复揣摩演练。在当时,数码相机是“稀罕物”,刘华水狠下心,咬咬牙,花了4500元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把见到的、学到的都拍下来,刻录成光盘,方便日后反复学习。”刘华水说。

2003年2月28日,学成归来的刘华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治疗,突破了“生命的禁区”。2004年,刘华水独自设计了环锯切骨融合后足关节的新术式,克服了传统的关节融合的不足。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小,损伤小,不需再取髂骨植骨,融合率高,符合现代医学微创治疗发展趋势,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年来,刘华水凭借良好的医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广大患者和学术界的广泛赞扬。2005年,刘华水因工作业绩突出,提前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1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凭借“手术机器人”,让复杂骨科手术化繁为简

什么是骨科手术中最大难题?“不同于其他手术,骨科的手术更像是在‘暗箱内操作’。”刘华水说。

业界都知道,刘华水有一双巧手,面对各类疑难骨折病例,刘华水打得螺钉又准又稳。然而,刘华水却认为,即便技术再好,也无法保证手术的稳定性。哪怕有一次“失手”,对患者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2016年,第三代“天玑”机器人横空出世。“天玑”骨科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全脊柱、骨盆、四肢等十三个部位手术的骨科机器人,拥有着“透视眼”和“稳定手”等一系列“绝活”,彻底解决了骨科手术中视野差、精准难、不稳定的问题。同时,根据病人个体化的解剖结构,在术前“量身定做”出最理想的螺钉置入位置,精准定位,微创置入,大大降低了手术失误的几率。

“天玑”机器人的出现,让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刘华水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手术利器吗?”同年12月,山东省第一台、全国第二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落户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确立了以骨科机器人为核心的骨科精准治疗中心,并在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

2016年12月,一位高处坠落摔伤病人被送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病情判断,患者属于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恰好,医院刚刚引进“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对该病人非常适用。在当时,全省还从没有医院利用这台全球最先进机器人完成过手术。此时,刘华水的脑海中涌现出大胆的想法:要与骨科机器人一起完成这台手术。有了定位精准、微创的骨科机器人的“辅助”,加上自己二十几年骨科手术中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他有信心完成这台手术。

经过慎重考虑,刘华水毅然把机器人“搬到”了手术台旁。这台原本需要耗时4个多小时的手术,仅用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手术过程出血量也从通常的2000毫升骤降到不足10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术后第二天,病人就能活动自如;术后第六天就能扶拐下地行走活动。“这些让人惊喜的数字,意味着病人痛苦的减轻。”刘华水激动地说。

手术结束后,刘华水很快平复了情绪。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墨守成规,这台手术将变得十分复杂——病人的身体前侧要沿着骨盆的形状环切三分之二圈,切面至少有20-30厘米,手术中需要准备几千毫升血液。术后,患者还需要平卧13月时间,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正是凭借与机器人的密切配合,刘华水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一“魔咒”。

随着全省首例机器人骨科手术的顺利开展,开创了山东省骨科手术智能化、精确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新时代,引起业界轰动。“通过骨科机器人,实现复杂手术简单化、常规手术微创化、疑难手术个性化。”刘华水说。

今年年初,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再次吸引业界目光,引进山东省第一台“智微天眼”手术导引机器人。再加上先前引入的“天玑”骨科机器人,医院骨科手术在“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道路上步履坚定,铿锵前行。近年来,刘华水带领骨科手术机器人团队,能够熟练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复杂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微创及精准手术操作,做到了人和机器人的熟练配合、完美操作。“与传统手术切口大、用血量大、手术钢板价格高、病人住院治疗时间长不同,应用手术机器人做外科手术具备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康复时间短等优势,顺应了外科手术从‘切开’时代进入‘微孔’时代的趋势,让骨科手术更精准、更微创、更便捷,老百姓更受益。”刘华水说。

四处奔走分享绝活儿,让更多骨科患者受益

刘华水有“三多”:个人骨科机器人手术量多、发表机器人相关文章论文多、参加全国专业学术交流主题演讲多。

从“天玑”到“智微天眼”,通过4年多的临床应用,目前,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利用两台手术机器人总共完成手术超过500例,手术范围覆盖脊柱、骨盆、四肢等各部位,做到人和手术机器人的熟练配合、完美操作。凭借着500例骨科机器人手术的积累,刘华水已成为骨科微创手术领域的“明星”医生。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骨科机器人手术再好,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刘华水深知,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技术,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2017年3月24日-26日,全国第十届创伤骨科研讨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刘华水受邀参会并作了题为《天玑骨科机器人在骨盆不稳定型骨折中的应用》的主题发言。在会上,刘华水通过经典手术病例结合手术图片展示,详细讲解了医院手术团队应用第三代天玑骨科机器人进行骨盆、髋臼骨折精准、微创治疗的情况,受到与会专家好评,提升了医院和创伤骨科专业的知名度。

奔波于各类专业学术会议,成了刘华水的工作常态。截至目前,刘华水帮助十几家医院开展机器人手术。同时,在全国省市骨科专业会议上作了超过50次的主题演讲,推广了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专家学者学会了这项技术,让需要的患者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作为第一届全国骨科机器人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刘华水参与了骨盆骨折机器人操作国家指南制定;获得国家科技部资助,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微创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及其支撑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并主持济南市卫计委课题(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微创辅助手术治疗骨盆不稳定型骨折应用研究)研究,已经通过专家鉴定验收达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9年成立了济南医学会首届医用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成功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两项。在他的助力下,济南三院的微创骨科被推选为济南市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创伤中心入选济南市十大临床整合医疗中心。

工作以来,刘华水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50余篇,SCI论文6篇。主研课题获奖12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下一步,我们将借助骨科机器人技术,把‘微创骨科’做精做细,实现智慧微创骨科新突破。”刘华水说。

一颗种子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刘华水是幸福的,他说自己像一颗种子,而医院则是适合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壤,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在医院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刘华水是幸运的,能够获得“中国医师奖”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既是对自己专业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激励。“今后,我将加倍努力,精进自己技术。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好团队,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微创、痛苦更小、花费更少、恢复更快的治疗,才能无愧于这一荣誉。”刘华水说。(本报记者时伟通讯员王竹君钱鹏)

专家档案

刘华水,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济南市十大名医,首批骨科知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骨科专业工作25年,熟练应用骨科新技术、理论于临床,率先开展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的手术治疗,独立设计环锯切骨融合后足关节的新术式。在国内率先开展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做到手术数量、发表机器人相关文章全国前列,完成50次手术机器人全国省市骨科会议主题演讲,推广机器人微创手术。

现任山东省医学会医用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SICOT数字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医学会医用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全国骨科机器人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骨盆髋臼骨折微创联盟常务理事等。

参与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课题,主研课题12项,发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6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1项。获得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领军人才、泉城卫生学者、济南市首届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新闻推荐

济南首个整地块建设租赁住房项目范村车辆基地租赁住房项目开建

本报8月25日讯(记者戴升宝)济南首个整地块建设租赁住房项目——范村车辆基地租赁住房项目今日开工建设。这是山东省首...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刘华水:引领骨科革命的“机器人医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