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赵晓昕
日前,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济南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将分批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详见本报今日A04版)
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塑料垃圾的重要来源,未经妥善回收处理进入环境后,会对地表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土壤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早在2008年,我国就已实施“限塑令”,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收费使用制度,希望通过收费措施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实现塑料袋的减量化效果。
但是12年过去,“限塑令”似乎并未起到预期效果。经验表明,“限塑令”刚执行阶段,从免费到收费给人的冲击十分巨大,对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起到了一定效果,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最开始有所下降,但是长期来看,使用量仍然呈现回升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实施力度不足,监管放松。“限塑令”在大型商超等地方的实施成果显著,但在集贸市场、路边小摊的效果则并不理想。此外,随着外卖的普及和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外卖餐盒和快递包装等塑料垃圾的处理没有配套措施,原本的“限塑令”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限塑令”效果不明显,还与公众缺乏环保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公众参与是一次性塑料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但塑料袋收费使用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对于塑料袋的危害没有清晰的认知,因而对减少塑料污染缺乏主动性。因此,当人们习惯收费使用制度后,收费对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抑制效果就会降低。
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杜绝“白色污染”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主动参与是控制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基础。此次济南升级“限塑令”,通过在不同场合有序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餐饮行业分批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等措施“多管齐下”,不仅能从源头堵住一次性塑料流入市场,还能够逐步有效形成全民禁塑的习惯和氛围。
记者走访发现,济南绝大多数奶茶店仍使用普通吸管,多数商超和收银台附近均未摆放纸袋和布袋,这也给“限塑令”的落实敲响了警钟:要想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沦为“一纸空令”,除了源头治理、强化监督、健全配套措施外,还需要重视塑料制品的刚性需求。
一次性塑料因其经济、廉价、实用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食物包装、物品存储等各种用途,至今未有能完全替代的材料出现。相比于收费使用制度,推广替代产品是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有效选择。事实也证明,没有替代品出现,落实“限塑令”犹如天方夜谭。在逐步减少直至完全禁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同时,要加快对具有相同甚至更优性能的可替代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推广。比如鼓励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与创新,在商超、药店等地方推广纸袋和帆布袋。
摸清“限塑令”推广难、落实难的症结所在,升级版的“限塑令”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全面禁塑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韩晓凤通讯员王玉琦)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为培养幼儿和教师的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近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