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不忘初心,泺新小学致力于为每个孩子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笑脸是校园最美的风景。
厉行勤俭节约,最美“绿色家庭”在行动。
虽然已过去了整整四年,但想起2016年的开学季,济南市泺新小学校长郑研仍记忆犹新。那一年,在全市解决大班额问题的背景下,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区域大班额问题,泺新小学在几个月内被翻建而成,当年共招收23个班共计955名学生,被媒体誉为“超级一年级”。临危受命的郑研也正式当起了这所学校的“大家长”。
学校的“家庭教育”便是从那时开始起步。从一开始的“不得不抓”,到后来的“有声有色”,泺新小学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也从中找到了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有力抓手。如今,全校已经形成了“乐心乐家——亲子赋能、体验、陪伴等系列活动课程”,成功构建了“基于情感认同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德育品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为学校优质发展找到一条突围之路。
家长也有“入学通知书”
开课就遭遇“灵魂拷问”
“以前只知道孩子有通知书,没想到家长也有。”在今年的新生报到仪式上,一年级四班学生史蕊嘉的爸爸史立卫兴奋地表示。当天,他领到了一份“乐心童年共享成长”家长成长手册。拿着这本成长手册,史立卫与全体一年级学生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的“第一课”。
作为主讲人,郑研一上来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从这一问题出发,她向家长介绍了学校的相关工作,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课过程中,郑研有感而发,抛出了很多金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对此,很多家长表示“一下子紧张起来了,之前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再报个小饭桌就没家长什么事儿了。”
课堂最后,郑研对家长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40个问题。这些数据会被分门别类统计,作为日后指导学生、开展家长工作的“大数据”。
一堂家长课堂起到了触动家长心灵的良药,但这只是泺新小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起点”。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家长应该具备悦纳尊重、宽严并济、责任担当“三大核心素养”,并具有自我觉察、情绪管理、亲子沟通、自我学习、家庭沟通、家校合作等“六种能力”,以最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为此,学校专门搭建基于情感认同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了以亲子课程、协同工作机制、家长赋能课程、多元培训体系为维度的四大体系。
这也意味着,以史立卫为代表的新生家长们,在接下来的六年中要完成学校指定的必修课程、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并积极参与亲子互助、亲子体验、亲子陪伴等课程,来实现自我成长。这些内容也都在“家长成长手册”中被集中体现。“我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与责任,沉甸甸的但又心怀期待。”一位家长手拿成长手册说道。从“不得不”出发为家长打造立体精准的“赋能课程”
四年摸索,让学校的家庭教育结出了很多硕果,2019年7月,学校被济南市教育局列为“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重点项目学校。但提起当时搞家庭教育的原因,郑研却用了“不得不”这个词。
为什么“不得不”?这里面有历史原因。因为汇聚了全区当年无法在其他学校入学的孩子,所以学生属于“非就近入学”,最远的一位学生每天早上5点就要出门上学。此外,很多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关爱。很多父母虽然把孩子留在身边,但不重视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如此种种,导致学校在开学之后暴露出种种问题:孩子精神面貌不佳,有的沉默寡言、木木呆呆,有的目无纪律、不受管教;老师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阻力重重,职业幸福指数严重下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将所有问题归因至学校。
更让郑研揪心的是,有的家长习惯性打骂孩子。有位女生因放学晚出门5分钟,便被爷爷抓起头发来暴打。目睹此情景的她,一面制止,一面下定决心:抓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开展不好,所有工作都没有成效。
2016年10月,在开学后一个月,郑研组织成立了“乐心家园”家委会。她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陪餐,招募家长义工参与学校活动,定期开展读书沙龙,丰富家长的相关知识,以“敞开”的姿态与家长沟通、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学校的理念逐渐趋向一致,家委会也真正成为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桥梁。
与此同时,郑研组织教师“全员家访”,每位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内把所有学生家庭走访一遍。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家庭状况如何、有无单独书桌、屋内摆设是否整齐等近40个问题都有了细致的了解。
在“磨合”“摸底”的同时,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团队对学生认知能力、家长教养方式进行测评和问卷,并依据数据调整工作方法,致力于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系列措施开展之后,学校整体工作有了起色,但郑研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于是,在对外求解的过程中,她开始向内寻求突破,以立体精准的课程体系构建,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赋能。
在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四方“情感认同”的前提下,学校将传统家长学校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变碎片化的活动、讲座为系统性的、循序渐进、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家长培训课程。以家长学校的“教亦有方”课程为例,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适课程,即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开设的课程。比如,“今天如何做家长”“好妈妈成就好孩子”“不做焦虑型家长”等专题学习会。还有以年级为维度,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开设的课程。比如低年级的主题是“陪伴”,中年级是“语言的叛逆期”,高年级则与“青春期”有关。这些课程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变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后置教育为正面导向的前置教育。另一类是读书课程。学校每年为家长推荐必读书目,定期开展读书沙龙,引导家长读《正面管教》《忙碌爸爸也做好爸爸》《亲密关系》等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为家长列出了自助式“选修课”菜单。这其中,既有线下的专家指路、校长讲堂,也有线上的微信平台家庭教育指导板块、家庭教育咨询、微课教学等。仅2019年,学校共计开展家庭教育专家讲座7场、与家长面对面专题研讨10场、校长讲堂8次,微信平台推送育儿文章64篇……最大限度地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个性化服务。
打造三位一体的“亲子互动”课程搭建“基于情感认同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在立体化打造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泺新小学构建完善了“亲子互动”课程。如果说前期学校在家委会基础上开展的“协同工作机制”搭建了“情感平台”,家长学校的赋能课程为家长积蓄了“情感能量”,那么亲子互动课程则为家校协同育人找到了“核心”。这三项工作再加上多元评价体系,正式构成了学校的“基于情感认同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据学校副校长谭晓庆介绍,亲子互动课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便是亲子互助课程。新生入学之初,学校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为目标,对学生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精细动作能力、注意力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优化了家庭教养方式。比如一年级新生豆豆(化名)写字时总是多一笔或少一笔,爸爸妈妈责怪他“太马虎”“不认真”,豆豆则表示“很委屈”。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坚持进行“捡豆”“串珠”“坐如钟”等练习。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小游戏”,却让孩子的视知觉和专注力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家长也明白了孩子“马虎”“粗心”的真正原因之所在。
亲子课程的第二种形式是“亲子体验课程”。这里就要提到学校的亮点工作——“吴老师心理工作室”。吴老师名叫吴学冬,她的工作室的心理活动以沙盘游戏、绘画、舞蹈、心理剧等表达性艺术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经常一席难求。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心理活动被分为面向全体的“HOME+100”儿童情绪曼陀罗绘画、面向特定群体的“HOME+20”亲子工作坊、一对一服务的“HOME+1”亲子沙盘课程等。
吴学冬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心理绘画夹”,引导他们养成“为自己打开心扉”的习惯,展现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喜悦。孩子们从一开始被动的“完成作业”,到现在的自发、自主地创作,并尝试就情绪问题主动地与心理指导师进行交流。“通过这幅画,我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渴求”“孩子画这幅画时内心安全而充盈”“孩子的心里很忧伤,但是她一直在掩藏”……对于每一幅画,吴学冬都有专业的见解,让人感受到了“看见”的力量。
每周五下午是学校“亲子工作坊”的活动时间。学校采用班级推荐与自主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每期分四课时、为20个家庭提供团体辅导。这20个家庭辅导名额经常被一抢而空。自2016年至今,“亲子工作坊”已开设了21期,服务了400多个家庭。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已然出现问题而不自知,由班主任老师推荐而来,有的则是家长带着严重的焦虑情绪来主动“寻医问药”……在心理健康辅导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帮助下,在亲子互动体验活动中,家校联合共同开出“锦囊良方”,有效促进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亲师关系的良好发展。
实践成长活动是亲子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一课程是家委会工作的延伸。通过陪餐、义工、梦想导师、为学校出谋划策等工作,家长给与了孩子更多“爱的陪伴”,做孩子成长的行动者、助力者,而非旁观者。
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2019年1月学校率先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家庭教育知名专家教授担任顾问,由区教科室、德育工作负责人、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代表为成员,从家庭教育的师资培训、内容方法、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了规范且深入地指导,为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家长教师与孩子“共享成长”
协同育人模式结出“硕果”
“以前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误区,跟孩子关系也很紧张。接受了学校这几年的教育后,很多问题豁然开朗了,跟孩子的关系也变好了。”2016级一位学生家长表示。
这位家长说出的是泺新小学所有家长的心声。在与学校结伴前行的路上,很多家长越来越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孩子不仅是家长教育的对象,也是家长获得专业成长的源泉;孩子不仅是家长生命的延续,也是家长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的超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为了孩子学习和改变,与孩子一起“共享成长”。
一份数据充分证明了这种转变。自2017年起,学校与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团队”合作,采用标准化的家庭教育相关量表每年两次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发现:2019年较2017年父亲心理攻击行为、母亲心理攻击行为分别下降了15.3%和17.2%;父亲体罚行为、母亲体罚行为则分别下降了21.4%和30.6%,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分别提高了17.7%和19.2.%。
在家长与学生受益的同时,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日趋成熟。教师的美誉度、幸福度稳步提升。今年,教师全员参与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课程”培训,有3名教师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学校也先后获得山东省国际象棋特色学校、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市绿色学校、语言文字规范校、平安单位、文明校园、区爱生学校规范校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学校还涌现出一大批省、市、区级“美德少年”“小名士”。2020年,学校启动了“最美家庭”创建计划,于每年的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前夕,对最美“绿色家庭”“书香家庭”“孝亲家庭”“探究家庭”“才艺家庭”“公益家庭”“运动家庭”等进行表彰。如:获“最美探究家庭”的栗瑶同学,获得山东省中小学生创客比赛一等奖,是众多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最美书香家庭”——四年级的李露佳同学,被评为天桥小名士;“最棒才艺家庭”——四年级乔博浩同学获得“声动泉城”朗诵比赛一等奖……
四年的时间,让泺新小学变成了涵养学生幸福的一片沃土。在这方沃土上,家长在参与中改变,学生在经历中成长。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亲子关系更为融洽。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开放、民主、科学的新型家庭模式成为主流和目标。
“下一步,学校将从建设‘多方互动、科学民主’的家校协同育人文化出发,借助‘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在教师(学校)、家长(家庭)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教育,为学生和家长创造更加广阔、更富生机活力的发展空间。”郑研说。(本报记者范开云)
新闻推荐
保送北大、南大,济南市纬二路小学2008级校友组团回校报喜多彩成长铸就更优秀的他们
近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对山东省2020年保送生录取名单进行了公示,济南学子马草原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侯雨舒成功被南京大...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