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在课堂上教授学生技能。张海燕与学生交流谈心。
张海燕的学生是一群双耳失聪的职专孩子,他们仿佛是折翼的天使,而张海燕则把自己比喻为那个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从教20年来,张海燕始终默默耕耘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这片热土之上,和听障孩子们共同追梦,从一个对特教懵懂无知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教育组长,并被评为济南市“杰出技术能手”、济南市最美中职班主任、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团队”人选。
她是听障孩子的知心人用讲故事的方式诠释育人真谛
2002年9月,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张海燕,自认为非常得体地向学生讲授着中职学生的应知应会,没想到的是,这仿佛只是她一个人的“表演”。
学生们全程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冷冷地打量着她,仿佛她讲的课和他们完全没有关系。
“这难道是他们给我的下马威吗?还是习惯性地躲避、不屑或者抗拒?”张海燕内心既疑惑又着急。
回到办公室,张海燕忍不住趴在办公桌上哭了。此时,一个女生跑进来,关切地摇晃着张海燕肩膀说:“老师,你为什么哭?你讲的那些,我们是真的不太懂什么意思……”看着学生吃力的表达,张海燕这时才恍然大悟: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理解力有限的他们,必须采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假如被关在他们的心门之外,我该如何影响他们?又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呢?”带着这些疑惑,张海燕观察起这群特殊的孩子。
时间久了,张海燕发现,听力障碍,限制了这些特殊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但是学生们对她充满了好奇,她的出身,她的学业,她的家庭,她的爱情……他们都非常感兴趣。
张海燕索性不藏着掖着,一一讲给他们听。一双双真诚的眼睛热切地与她对视,他们认真地聆听,还时不时地打断她,提出他们的小疑问。
这也让张海燕大受启发和鼓舞,她尝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诠释中职教育的真谛,用鲜活、有趣、精巧的故事代替干巴巴、硬生生地说教。在故事中,张海燕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回自信,重新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使每一个孩子明白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在这条路上行走,如何有尊严地活着。
不知不觉间,她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就这样,张海燕给孩子们讲林清玄笔下各类小人物的小故事,告诉他们要用最大的善意去对待整个世界;她给孩子们讲每天能看到洛杉矶四点钟太阳的篮球运动员科比的故事,让他们懂得用勤勉成就自己;她给孩子们讲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生命舞者廖智,告诉他们要在受挫时选择坚强……张海燕精心选择合适的故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给他们听,收到了神奇的效果。
她是听障孩子的引路人
为每个听障孩子
建立起成长档案
“班里的孩子听力损伤程度不同,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我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每一个听障孩子的优势,让其在‘扬长’中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张海燕表示。
所以每当接手一个新班,张海燕都会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听障孩子建立成长档案,用心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
张海燕经常对学生说:“我是你们的镜子,你们是我的影子。”张海燕身体力行,做孩子真实的榜样,努力在他们面前展示她的坚强、善良、责任……她愿意做那个默默守护的陪伴者、并肩奔跑的陪跑者,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感染学生。
张海燕所做的一切虽说是无声的教育,却可以化作最有力的影响。
张海燕所带的班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孩子平时住校,掌管自己的“财政大权”。与此同时,大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倍感亏欠,于是常常用金钱弥补缺失的亲情,孩子有了钱,就产生了与同学攀比的心理。
张海燕精心设计了系列理财教育活动——在异乡的一天、让小鬼试当家、体验挣钱的艰辛、开设“理财讲堂”、诵读《弟子规》等。同时,双管齐下,一手指导家长,一手教育学生,和家长一起,共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学会感恩和回报。
有人说,小的时候幸福是一件礼物——得到就觉得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成功后就会觉得幸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小组长,张海燕对幸福的定义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传递正能量。
“听障学生的成长也需要五育并举,我经常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坚持教育性、系列化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设计活动,陪伴学生走过青春、走过迷茫。”张海燕表示,她始终坚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通过组织“学雷锋”“服务进社区”“职教宣传周”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听障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她是听障孩子的点灯人
让每个学生都活得
有尊严、有梦想
曾经,一个已经毕业的聋哑孩子给她来信诉说自己的苦恼:“老师,我不想干坏事,但是我得吃饭,我要养活自己……”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海燕。
“残疾人更需要机会和尊重,他们也有梦想,我要帮助这些听障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张海燕的话语斩钉截铁。
《如何转变职业教育听障孩子的就业观念》《中职听障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听障职业教育技能型服装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听障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针对学生的一系列痛点问题,张海燕和同事们十几年如一日开展国家、省、市级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身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目标;帮助他们结合专业进行自我评估,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自信地规划未来。
辛勤付出换来的是丰硕回报。近年来,张海燕教过的学生全都通过了职业资格鉴定,就业率达100%。苑宪闯、张玉美在济南市残疾人技能大赛服装裁剪项目比赛中均获第1名;刘丽萍、姚金在济南市残疾人技能大赛蜡染项目比赛中分获第1、2名;裴扬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获一等奖……这些听障孩子虽然没有考入高中、没有升入大学,但他们有着一样热血的青春和昂扬的斗志。他们有的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在企业里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有的自强自立、自主创业,凭借一技之长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在引领学生成长的同时,张海燕本人也潜心钻研,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坚持工作反思和课题研究,主持教育部、省级课题3项,主力参与济南市课题2项。教育案例分获济南市、山东省一等奖;并连续获得校德育优质课一等奖,班主任素质大赛一等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真正实现了师生共成长。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张海燕始终牢记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努力成为每一名听障孩子的“人生幸运”,努力让每一个听障孩子都活得有尊严、有梦想。(本报记者 史春勇)
新闻推荐
报名请扫码本报9月9日讯(记者刘文)“见证新黄河·永远跟党走”2021年山东沿黄全民健步走本周六就将在济南百里黄河...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