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仅是阶梯,更是心灵深处永久的家园。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需要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个充实而圣洁的灵魂,拥有这一切的一个前提就是读书。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读了好几本书,并坚持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来培养,把读书当作一种快乐来享受。
有人说:“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坚持做21天,它就会成为你的一种习惯!”读书,不能凭一时之喜好,应该每天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收获自然不大。要养成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就要学会巧用点滴的时间。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钻进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每天早晨,我喜欢背诵一首毛泽东诗词,领略着“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开始崭新的一天;工作间隙,我喜欢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指点迷津;结束繁忙的一天前,我喜欢在名著小说的世界里吸收营养,也有时和女儿一起背诵《弟子规》、《百家姓》,尽情体味着国学的魅力;就是在出游、上班的公共汽车上,我也总是带几本喜欢的书看了又看。读书,是我的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我体验了无限的情感。读《史记》,体会“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读《泰戈尔》,发现爱竟能让世界如此美好;在《红与黑》中听到司汤达对腐朽社会的声讨;也曾在《平凡的世界》中惊叹像少平、少安这样的平凡者的伟大。
读书的好处很多,作为教师的我,除了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注重多读一些专业的书籍。因为一名教师,没有渊博的学识怎
能懂得我们的学生?没有常流常新的知识如何全心全意为我所钟爱的孩子们服务?那些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筑成了我专业成长的一步步阶梯。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理想的教育蓝图,促使我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理性的思索。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我明白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因材施教”的最终原因。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懂得了用教师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用教师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才是真正的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学会了耐心对待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从一系列《教育心理学》,我懂得了教育的方法是寻求学生求学的兴奋点,春风化雨让学生乐于接受,爱上学习。
然而,遗忘是读书的大敌,勤于动笔,善于思考,才是加深记忆的良方。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把读书心得和启迪随手记下来,把重点语句圈点划连,是深化大脑记忆痕迹的有效途径。同时,学而不思则罔。把阅读的精要梳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便于日后比较、分析、综合。本学期,我积累了近两万字的读书笔记。也偶得灵感,写下了自己读书的点滴体会。
大量的阅读积累、深入的思考实践,使我的教学有了自己的特色。在课堂上,我运用亲切自然的人性化语言,与孩子们共同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课下,我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与孩子们同乐同悲同进步。当我看到学生眼中熠熠发光的神采时,才真正意识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读书阅历对学生的影响是怎样的不可估量!
(南沙河镇中心小学)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