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婆媳情,她是最好的媳妇
三十年前,董玉萍跟着丈夫高奎贤从徐州来到南沙河上营村时,眼前的破烂景象让她心里凉了半截:这里不通水不通路,石头垒的房子晴天能透光,雨天会滴水,家里穷的没有一件像样家具,连地里长的麦子也有气无力地耷拉着“头”……董玉萍的父母得知后,当即要闺女回老家。执拗的董玉萍硬是含着眼泪留了下来。
为了让家里尽快脱贫致富,董玉萍鼓励丈夫外出打工挣钱,而家里地里的活都交给她来打理,高奎贤两位年迈的父母也由她来照顾。
那一年的冬天,婆婆忽然说有些头疼,身体不舒服。董玉萍一听不敢耽误,推来三轮车把老人穿暖后,就往镇卫生院送去。当时的上营村只有一条土坷垃路,非常难走。董玉萍小心翼翼地把老人送到卫生院后,全身已被汗水湿透,然而还没等她歇过劲来,却发现原来好端端的三轮车居然已被颠坏,车轮都不会转了。
为了让生病的婆婆尽快恢复健康,董玉萍做每顿饭都要花些心思给老人做些好吃的。每次做好饭后总是不让孩子们先碰,而是第一时间端给老人吃,她认为:“老人吃上热乎饭菜,养胃,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高奎贤的老母亲如今已有八十七岁,在董玉萍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家耳聪目明,腿脚利索,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媳!
>>>成全丈夫梦想,她是最好的妻子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在成就丈夫梦想的路上,要付出多少艰辛,无人可以估算。
董玉萍永远记得这一幕:十年前,丈夫义无反顾地“抛下”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人,抱着铺盖卷回村里去。
当时,他们夫妻经过多年打拼,已经挣了上百万家产,并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如果高奎贤不接任上营村书记的话,那他们的日子会比现在过得更好更滋润。问题是贫穷落后的上营村,一直是丈夫心里挥之不去的痛,若想把这痛连根拔起,除非上营村群众都富起来。作出回村的决定,看似心血来潮,实际上是他压抑在内心很久的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一种迸发。
董玉萍还能说什么?她只好抹着眼泪,默默地看着高奎贤的身影越来越远。丈夫走了,这个家还要靠她来支撑,经营多年的生意也要由她来打理,年迈的公婆要靠她来侍奉,正在成长的几个孩子也离不开她的照顾。董玉萍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浑然不知自己在一点点变黑变瘦。
高奎贤为了支持村里建设,把他们在城里居住的房产抵押给了银行。被她发现后,还糊弄她说是为了投资生意。其实董玉萍又怎么不知道丈夫“善意的谎言”呢?但她更理解他的难处。
高奎贤回村任职期间,上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户户通上硬化路,建起了超市,吃上了自来水,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一举成为市里的经济强村、文明生态村、典型的富裕村。看到原来破烂不堪的穷村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董玉萍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喜悦,也更加感受到了丈夫的伟大和可爱。
2008年,她毅然决定回上营村,帮助丈夫一起在村里治荒治穷治乱。提起妻子的付出,高奎贤郑重表示:“老董同志功不可没!”
>>>点滴爱心助人,她是最好的“村嫂”
在上营村,因高奎贤在家排行老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二哥”,董玉萍自然就是“二嫂”。这位能干、善良的女人也是大家心目中有情有义的“村嫂”。
多年来,她不仅悉心照顾家人,对村里的贫困家庭和孤寡老人也非常关注,经常带着衣服、大米前去看望村里的困难老人。后来上营村在高奎贤的规划下兴建了老年公寓,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逢年过节,高奎贤夫妻俩总要拎着米、面、油等礼品前去探视,和老人们一起过节。
提起这些事,高奎贤笑着说:“她就是心慈,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就走不动了,不帮帮他们心里就过不去。”说这话时,高奎贤流露出一种自豪。
事实上,他们夫妻两人的想法往往是相通的。村里有两个孤儿无人照看,面临辍学。董玉萍得知后立刻带着吃的穿的去看他们,并主动和高奎贤商量,每年拿出部分钱来资助这两个小孩上学。一心想为全村谋幸福的高奎贤自然非常赞同。从那以后,董玉萍不仅悉心照顾这两个孤儿的生活,而且每年拿出2000多元帮助他们上学。
近年来,董玉萍还和丈夫一起带领村民开荒山植绿树,前后已绿化荒山3700多亩,仅在去年就种植经济林核桃树200多亩。如今她还是村里的义务护林员,经常巡山防火,并查看苗木生长情况。朴实的她总是说:“能给村里给别人做一些具体的事是我的幸福。”
三月的春光明媚如水,看着上营村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记者心底涌出阵阵的暖意。幸福,原来可以这样简单。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