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刘智/文 渠青/图
“磨剪子嘞,抢菜刀……”以前在街头巷尾经常能够听见磨刀匠卖力的吆喝,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磨剪子、抢菜刀这种老行当与时代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近日,在龙泉街道双庙村的一条小巷里,记者发现了一位年过古稀的磨刀匠,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这久违的老行当。
老磨刀匠叫朱宗富,今年73岁,是南沙河镇北古石村人,曾经在一家镰刀厂工作过,有着一手精湛的技艺。无论是锈的、钝的,或是有些卷刃的菜刀和剪子,只要到了他的手中,都会被打磨得非常锋利。
也正因为这样,老朱还得了一个艺名——朱长亮。“这个名字跟了我20多年了,都是承蒙一些老朋友们的错爱。”老朱话虽谦虚,但满是自豪,也听出他对这个名字的喜欢。“现在很少人做这个活计了,都怕苦。”老朱说,全市范围内,像他这样仍然干着这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一把长凳,几块磨刀石,再加上绳子、锤头、砂轮机等,这便是老朱做活的工具。只见他拿起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固定在木板上,不停地抢了一遍又一遍。如此反复,老朱又将菜刀放到磨刀石上打磨,还不时将刀立在眼前反复观看。记者好奇地问他在看什么,“这是在‘找直\’,检查刀刃是否已经锋利。”老朱笑着回答说,“直至肉眼看不到刀刃的时候,才算磨好了。”大约半个小时,老朱才心满意足地放下。
老朱告诉记者,磨剪子和抢菜刀的工序差不多,都需要反复打磨,“干这活就得凭一个细致,还有耐心。”老朱说,他每次做活时都非常认真,一定要达到自己的要求才结束,他说不能辱没了“长亮”这个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老朱的交谈中,记者得知,步行街上那个磨剪子抢菜刀的雕像,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结束了一天的活计,老朱将长凳扛上肩头缓缓离去。在夕阳的映照下,地上那道长长的身影却越显清晰,而他那嘹亮的吆喝声也久久回荡在巷子里……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