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你只要解决了他们的老大难问题,让他们能喝上清洁水,走上平坦路,住上宽敞房,过上舒心日子,他们就支持你,就发自内心地说党委、政府好,社会主义好!” ——摘自魏飘溯《民情日记》
近日,笔者走进南沙河镇东朱庄村,当提起“第一书记”魏飘溯时,村民们便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魏飘溯真能干,是棵好苗子!”
村民们认可魏飘溯,得从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村里打井修路说起。
南沙河镇东朱庄村是个小山村,全村只有678人。该村处于贫水区,原来没有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下乡知青卫舒平等人发扬战天斗地精神,以拼死的决心,硬是在村东开凿岩石,为村里打了一口露天大井。大井总深度28米,取用地表水系,无严重旱情时,井水可供全村人使用。由于是露天大井,时有杂物进入井内。井内水生物众多,长年沉积大量废弃物,村民每天都要将水桶内绿藻和水生小虫子过滤后煮沸饮用。另外,由于水井位于老河道上,汛期时,上游来水常常积聚在水井周围,造成井水水质恶化,给村民健康带来危害。魏飘溯听到村民反映后,专门到现场察看,随后又到村卫生所和南沙河卫生院了解情况。医生告诉他,一到夏秋两季,村民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很高,充分说明吃的水有问题。“一定帮村民打井,让村民吃上好水!”魏飘溯暗暗发誓。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打井的资金筹措齐了,专业打井队请来了。在村东,高高的井架搭起来了。八十多岁的原村干部、老党员朱学贵老人对村里从来没有一眼深水井而耿耿于怀,常说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喝上一口好井水。在开工钻井期间,老人家每天都搬个马扎,坐在钻井队附近,眼巴巴望着工人们施工。工人们常说:“有你老人家在这守着,一定会感动天地,这次肯定能打出一眼好井。”当钻至220米时,清澈的井水大量地涌出来。技术人员一测,每小时出水量达到60立方。打井人员一连抽了三天水,水涌不断……老人家坐不住了,蹒跚着脚步,走到每一户村民家,激动地说:“好井、好井,咱有好水喝了,咱有好水浇地了!”
由于东朱庄村属半山坡地形,东北山丘上的雨水会在降雨后连绵不断地向村内流来,造成整个夏秋两季村内街道一直泥泞不堪。村民天天趟泥踩水,也天天盼望能修上水泥路。在魏飘溯的多方努力下,为修路筹措的资金到位了,村民盼望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路修好了,村民喜笑颜开,其乐融融。一位大婶激动对魏飘溯说:“魏书记,你可帮俺大忙了,因为路不好,东乡的一个闺女硬是与俺儿吹了。修好了路,俺就不愁说儿媳妇了。”
据了解,魏飘溯自2012年4月份任职东朱庄村书记以来,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走访该村老党员、困难户、五保户、个体工商户及部分村民代表,了解村里的人口、计划生育、土地使用等情况。通过大量的工作,他详细掌握了东朱庄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了农村劳务输出动态。现在,他已经考察好一个适合村民在家加工致富的好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朱庄村将会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要当好村官,就得多和群众聊天,多到田间地头走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些实事好事,老百姓就支持你!”魏飘溯坦露自己的心迹。
新闻推荐
南沙河镇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36名人大代表走上“安全生产监督岗”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