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城里大医院医生的风光,但他们却在默默付出中,感受着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在我市南沙河镇下徐村,就有这样一户特殊的家庭,他们父子两代同为“乡村医生”,数年如一日,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4月7日,记者怀着敬意来到该村见到了他们——徐道培和徐国瑞。
记者 孙雅雯 文/图
徐道培和徐国瑞父子俩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上世纪60年代,
村里有了“赤脚医生”
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南沙河镇下徐村卫生室时,徐道培和徐国瑞父子俩正在为前来看病的村民检查身体。他们并没有因为外人前来,而受到干扰,仍一丝不苟地询问着病人的病情。20分钟后,他们把所有病人都安顿好,才趁休息的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徐道培今年70岁,与“医学”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村里还没有医生,村民生了病只能到城里就诊,可是很多人嫌路远,又没有钱,生了病就拖着,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病情恶化,甚至失去生命。每当看到这些情景,徐道培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痛。196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徐道培听说要从乡村选人到大医院进行培训,他急忙去报了名,并成功入选。3年后,学成归来的徐道培在下徐村开了一间卫生室,成为村里的第一个“赤脚医生”。
“那时候条件苦,村里没什么设备,在村里当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徐道培感触颇深。那些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个村民家里走访,为他们检查身体,一两个月回不了家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当年检查“血丝虫病”时,徐道培几乎天天住在卫生室,因为“血丝虫病”只能等病人睡着后才能检查出来,他便一直守到乡亲们都睡了,才一家一家去走访。
■薪火相传 子承父业
今年44岁的徐国瑞,是徐道培的儿子,小时候他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父亲一走就是好几个月,再回家时,几乎成了“陌生人”,那时他还不理解,父亲不辞辛苦也要守护的是什么。长大后,徐国瑞渐渐明白,“乡村医生”是怎样的一个职业,而作为乡村医生的父亲,正是用他的辛勤付出守护着全村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
受到父亲的影响,徐国瑞也走上了医学之路,1988年,他接过父亲的“枪”,成为卫生室的“主力军”,过起了四处走访的日子。“其实,我们就像乡亲们的家庭医生,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会立刻赶过去。”徐国瑞说,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村民凌晨两三点打来电话求助,他也二话不说穿衣出诊。
很多村民都说,徐道培一家是村里人的福音。下徐村有位70多岁的老农民,名叫徐继忠,40多年前,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他的家庭比较困难,儿子又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相伴。考虑到老人身边没人照顾,徐国瑞就经常往老人家里跑,不仅帮他检查身体,在生活上也是能帮就帮。
■两代人见证农村医疗变迁
从简单的一间小屋子到如今配有正规设备的宽敞卫生室,徐氏父子一路走来,可以说是见证了这些年来,农村医疗的巨大变迁。当年,要建卫生室时,根本没有地方,为了支持徐道培,村里便帮他找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当门诊室,其他的什么都没有。“那时候,医生为村民看病,靠的是技术和经验,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这里的药品种类不齐全,经常会出现缺少药物的现象。”徐道培说,每次看到病人疼痛难忍,却无法接受有效治疗的时候,他总是心急不已。
“但是,现在不同了,国家对基层医疗进行政策扶持,村里卫生室的运行机制一天比一天完善,这真是为老百姓造福了。”徐道培笑着说,近年来,农村实施一体化卫生室建设,经过多方努力,这里不再只是孤零零的一间小屋子,而是划分出问诊室、病房、药房、资料室等各个区域,显得整洁而有序。“如今在乡村卫生室,对老百姓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越来越细化,而我们乡村医生就是要让好政策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徐道培说。
■村民忠诚的健康守护者
在乡村卫生室,徐国瑞一干就是20多年,徐氏父子行医的这些年来,从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在他们心中,只有村民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徐国瑞说,受到老一辈的影响,他的儿子徐清成同样学医,大学毕业后便到枣庄市中心血站工作,希望能够为义务献血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国瑞认为,做医生首先要有奉献精神,“就像我父亲常说的,不求干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徐国瑞说,现在农村还是缺少高层次的医生,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才接过这支“乡村医生接力棒”,共同为守护百姓的健康而努力。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