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商河新闻 > 正文

好人,一路平安 ——悼念侯玉生同志 朱绪龙(滕州)

来源:滕州日报 2013-12-06 16:52   https://www.yybnet.net/

“菩萨”和“好人”印象,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由年复一年的细微言行和不见经传的小事积淀铸造而成。在一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从某种角度来说,比一次叱咤风云的壮举和耀眼的荣誉光环,更显得难能可贵。

原滕州二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侯玉生同志走了。闻讯赶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胡同和门口摆(挂)满了花圈和挽幛。而最先映入吊唁者眼帘的是分别竖在街口灵棚和家门入口两边的两副挽联。与当今社会上一般挽联不分对象千篇一律的溢美与浮饰不同,这两副挽联不仅事实求是的概括了侯玉生同志生前主要事迹和人品,而且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读着这两副挽联,仿佛看到逝者生前那憨厚淳朴的笑容和谦恭有礼的言行,脑海里定会浮现一个平易近人的“好人”形象……

从教报国,孔圣门前留香迹

以德治校,文公故里播芳音

侯玉生同志1928年出生于滕州接邻孔孟之乡的界河镇北沙河村一个书香门第。10岁时,亲历了侵华日军在本村制造的“北沙河惨案”,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阶级仇、民族恨、图强报国的种子。解放后,先后考入滕县速成师范和兖州师范学校学习。毕业时正值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缺乏干部,他本来可以从政,但他毅然选择“教育强国”的道路,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分配到孔圣门前当时就颇有名气的曲阜一中工作。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他在曲阜的同事、学生,仍能绘声绘形地回忆起他恭敬好学、挑灯备课、礼贤同事、关心学生的动人事迹。优良的人品和日臻熟练的业务,赢得了师生和领导的信任,不几年便由职员、教员提拔为总务主任,直至为副校长,1979年调回滕文公故里滕州原籍。侯玉生同志要求到最艰苦的乡下学校去。他先后去了二十三中和十三中主持工作。令人称奇的是,他在这两所学校先后都仅待一年多,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有了显著的改观,跃居全县先进行列。问及他有何治校“法宝”,他总是憨厚地一笑:“咱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哪有什么‘法宝\’。只不过靠自己的本色——以心暖心,努力实践以德治校,调动大伙齐心罢了。”这点,在他1981年调入滕州二中(原滕县二中)后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原滕县二中是文革中的“重灾区”,前任领导治理卓有成效,但问题仍不少;居城的地理位置往往又是进城者的首选之地,员工有自然调入的、有挤进的、有“照顾的”,人员复杂,关系纵横,而且上级又确定把它办成县里重点。选谁来二中主持工作,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焦点:觊觎者不少,为难不敢来者也有之。侯玉生同志服从需要,知难而进。一般认为新来的领导一定会是个“铁腕”人物。然而,30多年过去了,如今,留在当年二中的同事和学生中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大刀阔斧的调整举措和冷冰冰的规章制度,而是他黎明出现在操场、白天伏案办公室、晚上巡视在教室宿舍的高挑身影,和与人谈话的憨厚笑容,特别是那些“以心暖心”、“以德治校”的善行。他器重人才,求贤若渴,常常骑车“三顾茅庐”;在利益面前,他先人后己,住房、职称、荣誉先满足教师;他为员工排忧解难,从充当“调解员”“裁判员”到作为穿针引线的“红娘”。对学生,则如同子女,多次掏钱救济贫困生,帮其渡过难关。此次闻知老校长住院,就有他当年救助过的学生赶来探视;个别学生厌学,家长无办法,侯校长便登门做工作,学生高兴返校,家长十分感激。严于责己,宽厚待人,时时以自家中堂的“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到高处也虚心”的对联告诫自己。作为校领导的班长,从不以“一把手”自诩,即使遇到误解和不恭之言,他依然开诚布公,好言待之。在他心里没有“怨恨”二字。他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拨乱反正和社会转型,矛盾多,人心乱,在所难免,更需要以心暖心,更需要人文关怀。正因如此,在他任职期间,原二中的人心得以凝聚,乱象得以遏制,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步入正常轨道,为之后滕州二中的崛起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这副立在街口灵棚两边的挽联,是在彰显侯玉生同志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对社会的贡献,那么,下边贴在家门两边墙垛上的这副挽联,则是缅怀侯玉生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优秀人品。

菩萨心肠,笑貌永留闾巷中

好人风范,音容长存亲友间

置身于吊唁的人群里,不时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好人啊!”是啊,由口碑相传赋予“好人”的“盖棺定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则是崇高的奖誉了。人品是官职的基础,不论你官职大小,功劳多寡,人品是第一位的。人们之所以怀念侯玉生校长,首先就在于他拥有一个普通人的优秀人品。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讲究传统伦理道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里,特别是儒家的忠恕、孝悌、仁义等观念,长大走向社会后融进共产党员的修养,化成了他日常的善行义举。

比如对家人。对文盲病妻体贴入微,遇事像对待孩子一样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妻子每逢外出,都要为之穿衣服、递手杖、送板凳,带杯水。有一年,妻子一人在家,一个外来人以换钱的名义骗走了500元。妻子十分难过,侯校长回来后,不仅不埋怨,反而安慰妻子:“想必来人急用钱,你也是好心,就算做了件好事,还难过什么。”事后妻子含泪对人说:“结婚60多年,丈夫从没对她变过脸,连一次大声吆喝也没发生过。”而对待子女,教育他们与人为善,做事为别人着想,兄弟姐妹之间要互歉互让,女儿要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在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潜移默化下,五个儿女从没闹过家庭纠纷,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以孝敬老人、待人有礼、老实本分,工作踏实,受到好评。

再如对邻里乡人。侯玉生同志调到滕州30多年来,不管是本村还是邻村的熟人,只要找他而来,他都要热情招待,四处奔走,直到把委托的事办出结果。为侯校长“送行”的一位老者在灵堂告诉人们:侯玉生同志惜老怜贫。退休之后,特别是这几年,他自己本是年过八旬、需要别人照顾的人了,而每次回老家,走街串巷,看望村中孤残病弱的老人,有时还带些瓜果点心钱物,甚至还有人发现他不止一次向街上陌生的乞讨者询问苦情,馈赠钱物。不少人都感受过这位老乡的火热心肠,夸他为“活菩萨”。而宿舍区原二中的同事、家属,则无不把他看作忠厚长者:他无论对谁,不分男女老少,都彬彬有礼,诚恳相待。邻里有事,热情相助,有求必应。高兴的事,找他交流分享;烦心的事,找他倾吐化解。邻居的孩子们到他家玩,他每次都要拿出糖果糕点,热情欢迎,只要抱得动的,总要抱起亲一亲,在孩子们“侯爷爷”“侯爷爷”的叫声中,荡漾着欢声笑语。宿舍区的红白来往,探病走访,他往往是率先而行。人们发现:侯校长待人,你不敬他,他也敬你;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不少同志都为他忠厚善良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格所感动,从外地回来首先想的是看看侯校长……

于细微处见精神。

“菩萨”和“好人”印象,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由年复一年的细微言行和不见经传的小事积淀铸造而成。在一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从某种角度来说,比一次叱咤风云的壮举和耀眼的荣誉光环,更显得难能可贵。

至于公益的事,多年来他是人退责不休。比如带头制定并遵守小区管理规定,及时参加春节团拜和各种会议,向学校反馈退休人员的要求,直到此次有病入院前,还在关注宿舍区的线路安全问题。不料,今天再也听不到他的意见了。他的生命时针,永远停止在86岁上。

86岁,也算高寿了。但吊唁的人群中,却依然发出了“好人不长寿”的感叹。这正表现了人们对侯玉生同志的恋念和好人更加健康长寿的祈愿。侯玉生同志虽然走了,但他菩萨心肠、好人风范的音容笑貌留在人世间,依然带着憨厚谦恭的笑容,正从容地向来世走去……

侯校长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新闻推荐

凝聚力量提振全面发展精气神 我市干部群众掀起学习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热潮

...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好人,一路平安 ——悼念侯玉生同志 朱绪龙(滕州))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