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青岛回滕探亲的颜道斌,从新104国道上一路前行,心头涌上无限的感慨和自豪:“道路宽敞整洁,绿化景观精致大气,心情无比舒畅……”第一次看到新104国道,他惊讶不已,赞不绝口。
无独有偶。日前,南沙河前仓沟村村民刘志勇从家门口附近乘坐K108路公交车来城里办事。“现在的公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10多分钟就有一班,出门办事方便多了。”这是刘志勇发自内心的感慨……
这些片段是我市城市与城市交通高速发展的缩影。缩影的背后,综合交通规划的作用却鲜为人知。
“促使滕州交通变化的原因很多,起先导作用的当属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专业人士如此解读。
没错,这一幅幅美好的城乡蓝图,最初正是由我市规划设计工作人员描绘的。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快捷,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把交通规划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城市道路规划体系,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划任务,“画”出了全新的现代滕城。
交通破题,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域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我市委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编制完成了《滕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及《滕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确立了“一个核心理念、三个交通系统”的思路,其中,“一个核心”即“安全、畅达、绿色、公平”;“三个交通系统”即“建设与高铁、高速公路、周边机场有便捷通道的对外交通体系”、“以快速公交为主导的组团联系交通系统”、“以公交干线、支线为主导的内部交通系统”。在对外交通上,确立了“通、快、全、扩”的开放性、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模式,其中,“通”是指构建对外连通性通道、衔接机场、客运专线、高速公路通道;“快”是指实现周边城区与中心城区15分钟交通圈;“全”是指实现方式多样性、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及组织;“扩”是指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殚精竭虑,挥起如椽巨笔,在滕州的交通蓝图上笔耕不辍,构筑了“三环、十三射、多连接线”的交通骨架。其中,“三环”中第一环为中心城区外环,即中心城区外围形成环路最大程度分离过境交通;第二环为北部连接线、西部连接线、省道241、县道023,形成近郊城镇发展带;第三环为北部连接线、国道104、省道344、县道023,形成远郊产业带。“十三射”是指放射线和连接线形成对外联系主通道,包括国道104、省道345、京台高速南段等十三大放射线。同时,确立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路网等级,主干路包括中心城区“十横十四纵”的交通性主干道和“四横三纵”的生活性主干道,次干路增强辅助性,支路增强连通性。同时加快高铁滕州站点及路网规划建设,开通了滕山城际公交及滕台旅游公交线路。畅通市域交通,先后完成了104国道城区段改线、东木公路、104国道公铁立交桥及枣木高速公铁立交桥等工程建设,开通了城区至龙山景区、微山湖景区旅游公交线路,做好了新老城区间路网的规划衔接。
“新建城区道路、完善交通设施,为民办实事是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规划局有关技术人员说,依据先期的科学规划,我市先后完成了解放路斜拉桥、铁路立交桥规划建设,引导打通了振兴南路、大同南路、荆河沿线河滨路等“断头路”,实施了解放路畅通工程以及龙泉路绿道工程建设,启动了落凤山大道建设,打通城市东环路;完成了学院路、善国路、龙泉路等道路共计11处交叉口渠化工程以及环形天桥建设,新增了龙泉小学、滕东中学、政务服务中心等绿荫停车场30处,完成了全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一期工程规划建设,设置自行车租赁点47处,实现了城区快行与慢行交通的无缝衔接。
采访札记:道路规划建设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富裕强盛的不懈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是托起一座城市的“脊梁”。“交通兴则百业兴”,已经被我市多年来取得的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成就所印证。
然而,随着我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时段,“出行难、停车难”已成为市民普遍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不和谐因素。
为推进城市交通高速发展,市规划部门创新工作,积极作为,为搭建城市“骨架”,疏通城市“经脉”,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民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市政道路设施规划建设的高峰期。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仍刻不容缓。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