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大明湖,美景如画。
充满现代感的东部新城,美轮美奂。
济南燕山立交桥辉煌的夜色。■“济南这十年”·城建篇
□本报记者马桂路申红
十多年前,路过省会济南,感觉它永远跟不上时尚,永远那么土里土气。
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全变了,变得让人简直都不敢认它了。
这十年,济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空间快速拓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成型,老城区的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凸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合力正加速形成。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成就了东部新区,京沪高铁的开通和“十艺节”的举办激活了西部新城,小清河综合治理盘活了滨河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付诸实施已让古老的济南脱胎换骨。
城市建设的“全运拐点”
“我们是亲眼看着旧村的痕迹一点点消失,‘柳叶\’和‘荷花\’一天天形成。”说起济南的变化,现住奥体中心对面燕山新居的原石河岭村村民最有发言权。
石河岭,位于经十东路北侧,历下区龙洞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一个仅有668口人的小村,随着2006年5月28日,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铲下第一铲土,石河岭村的命运从此改变。
因全运会而变,石河岭是省城济南的一个小小缩影。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发展的舞台。通过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实施全运带动战略,借会造势,借势发展,让全运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加速器,这才是济南真正的用意。
围绕活力之都、魅力之城、宜居家园,集中打造奥体文博、特色标志区和腊山新客站三大片区。2007年9月29日,围绕举办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专题研究推进济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原有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正式破题,济南市随后列出了一张两年内9个大类1000多项工程,总投资约需1400多亿元的建设“大单”,并随后公布了包括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0类80项、综合整治项目14类90项的推进计划。
2009年4月20日,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0亿元的的济南奥体中心“一场三馆”及附属工程完工,带有浓郁济南风格的“东荷西柳”,全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全运村、媒体村以及周边大批富有现代韵律的建筑群开门迎客,构成了集中展示济南现代韵律、富有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群。
全运会带给济南的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还给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2009年,济南市千万元以上续建和拟开工的项目就达1290项。“后全运”时代,济南正在谋划和储备的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的城市综合体和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生态性的重大基础设施,为不久的将来奋力一跳积蓄着新的力量。
一个十艺节带动一座城
2009年7月12日,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客站工程开工,作为京沪高速铁路5个始发终到站之一的济南西客站,被省城赋予了“山东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重任,与大学城、园博园,一起书写着济南活力迸发的西区故事。
2013年10月,十艺节盛装开启,对济南来说,承办十艺节,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意味着责任重大。济南许下承诺,要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艺术盛会,把十艺节真正办成人民的节日。而作为济南西进中的唯一主城区,槐荫区迎来了又一个跨越发展的历史良机。
打造北融京津、南接沪宁的省会桥头堡,宜居宜业、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新城区,产业繁荣、优势突出的经济增长极——槐荫区高起点、高标准,立言立行、快马加鞭,沿着一条科学发展的大道快速行进。
雄踞西部新城中心的绿地·中央广场,将成为集大型商场、超市、星级酒店、5A甲级写字楼于一体的西部新城城市中心;560米、江北第一高的恒大商务综合体,定位为山东区域的总部经济基地,是将来济南市的商业核心;槐荫区政务中心西侧,金科世界城金科西城项目是涵盖高端住宅、高端商业、五星级酒店、高档办公楼的超大规模建筑集群,将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京沪高铁济南西站投入使用后,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相继进入西部新城,涵盖多业态的大型城市综合体一个接一个。目前,仅济南西站片区建筑面积超9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就有7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十年西进,给槐荫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槐荫区就是济南的“郊区”,马路修到纬十二路就不修了。现在,槐荫区是名副其实的主城区。其次,产业结构变了。以前就两项:农业和工业。零星有点服务业,也是汽车配件、茶叶批发等。而现在,第三产业已经是槐荫区的首位经济,比重占到全区经济的70%多。华联、嘉华、和谐广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整个产业结构随之改变。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已不到2%。随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西区建设,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继而带来的是百姓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北跨让黄河变成城中河
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通过的省会济南总体框架规划,确定济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十字方针,新蓝图描绘了一个充分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独特自然景观和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新泉城。然而,该方针确定已十余年,“北跨”成了济南市民眼中的“北待”难题。
根据产业转移、行政转移和城市转移三大进程,配套设施推进缓慢、商业综合体建设、旅游风景区建设等问题迫在眉睫。济南黄河大桥1982年建成通车,设计载荷仅30吨,至今已通行33年,大量货运车辆因载重超限、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收费过高等问题,通行受到严重限制,直接影响到黄河以北物流业以及综合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黄河大桥通行受限,直接造成大桥南北104国道和大桥路、二环东路等交通干线严重压车现象,上下班高峰期以及节假日期间车辆拥堵,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济南“北大门”形象和城市“北跨”进程。
打破济南“围城”困局,才能缓解交通压力,加快北跨步伐,这是济南市上上下下的共识,但关键是落实,实实在在推动纸面上的规划变成畅通大道。今年年初,济南市发改委向省发改委建议结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建设,将济南市“北跨”战略列入全省重点发展战略。今年将启动的济北新城总体规划,明确了北跨发展定位为对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走廊。
济北新城重点规划“三心三片一带”的现代旅游业结构,其中“三心”由鹊山龙湖旅游休闲体验中心领衔,联合济阳和商河县休闲度假旅游体验中心,依托鹊山龙湖的湿地景观优势,打造济北新城旅游休闲区。“三带”为黄河滨河景观休闲带、大沙河休闲景观带、徒骇河休闲景观带。“一网”是以水网、道路为基底的体验型绿道网络。
43平方公里的鹊山龙湖片区文化底蕴深厚,“齐烟九点”之鹊山、匡山、华山、药山等依偎周边,《鹊华秋色图》流传千年,让700万济南人对这个片区抱有极高的期待。据悉。三五年的时间,将崛起一座新城。文化旅游启动进而带动城市化,提高济南的产业内涵、文化内涵。
轨道交通串起“大济南”
今年7月16日,在长清区轨道交通R1线的前大彦站,早已架设好的打桩机打下了济南轨道交通的第一根桩,这也预示着济南轨道交通R1线正式开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尝试建设轨道交通的想法就曾浮现在济南人的心头。从初次萌生这一想法至今,济南的“轨道交通梦”已延续了近30年。经历了长时间的辗转、论证、探索和努力。
济南最近印发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轨道交通建设时间表。其中,已开建的轨道交通R1线将在2018年12月实现全线轨通,2020年5月起试运营。同时加快R2、R3线设计、立项,力争2016年启动建设。
一站起,西部兴。如果说2009年以奥体中心为核心的东部新城抢尽了风头,那么2012年后以西客站为核心的西部新城,已成为济南最受关注的焦点。西客站作为京沪高铁五大始发站之一,一手上海,一手北京,90分钟到北京,200分钟到上海,高铁的开通大大拉近了西部新城与京津冀、长三角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域的距离。
目前规划的“两纵一横”三条线路,西客站正是R1线和R2线的交会口,位于枢纽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轻轨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济南市“西进”战略也早已拉开帷幕,高水准的前瞻规划、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开放性的城市设计,使充满经济活力、人文魅力、生态引力的西部新城将被建设成为“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区域内云集恒大国际金融中心、三馆、大剧院等标志性建设,一座城市价值至高点和文化高地正在形成。
而已经过第二次环评公示的R3线一期工程起于龙洞庄站,沿龙鼎大道—奥体西路—工业北路—济南新东站中轴规划道路走行,止于济南新东站,设站11座。轨道交通M3线东西横贯,是济南中心城骨干线路。这两条轨道交通线路“纵横济南”,将奥体中心与济南新东站、遥墙机场、济南西站串联起来,打通了CBD对外商务交流快捷通道。
当下,济南正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央商务区。自东向西,由南向北,轨道交通将像一条彩带连起大济南。
在不久的将来,济南城市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尤其是以轨道交通、高架桥建设、济南新东站等为代表的一批较大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使济南向着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功能设施更加完善,交通出行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方向迈进,“大城建”时代下的济南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传统黑板与现代多媒体的双重优势,在教学中应用这一新媒体新技术工具可以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济南市...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