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王超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南沙河镇上徐村粉皮加工户刘传哲的作坊时,一缕缕热气扑面而来,而刘传哲正在摆开自己的家伙——摊粉皮的“旋子”、煮粉皮的大铁锅、晒粉皮的“帘子”……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
“别看作坊小,但是很赚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提起粉皮加工,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刘传哲不禁有些得意。
刘传哲告诉记者,该村的粉皮全部采用纯红薯粉、纯手工制作,加工出来的粉皮口感劲道,柔嫩润滑,爽口宜人,深受市场青睐。按照现在粉皮7元/斤的价格来算,刘传哲每年仅粉皮加工一项,纯利润就在10万元以上。
在上徐村,依靠一张张薄薄的粉皮实现发家致富的,并非刘传哲一人。目前,上徐村有粉皮加工户30余户,年生产粉皮70多万斤,增加农民收入200余万元。
“很多村民都依靠粉皮加工,盖了楼,买了车,小小的粉皮加工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镇党委、政府的科学指导下,我们成立了粉皮产业协会,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效益比以前好了很多。”在生产现场,上徐村党支部书记徐继富如是说。
徐继富介绍说,上徐村粉皮加工有上百年的历史,虽然口感较好,但是原来一家一户自己经营,包装简易,看相差,利润较低。后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粉皮产业协会,申请了“团圆”牌商标,将全村原本零散的粉皮生产家庭作坊紧紧地连接起来,走“协会+农户”统一生产的经营路子,形成了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进行精包装销售,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粉皮加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
“成立协会之后,群众‘抱团\’闯市场,增加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拓宽了销售渠道,有效带动了群众的致富增收。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规模,严把质量,进一步叫响滕州农副产品品牌。”谈起粉皮产业,徐继富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