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镇级垃圾中转站记者 李卉
村内水泥路宽阔平整,路两侧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花草点缀,小型垃圾桶排放整齐……这是日前记者在级索镇淤庄村采访时看到的场景。“淤庄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变化,得益于这两年大力实施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钱强说。
钱强所言一语中的。今年以来,我市以“平、净、齐、绿、亮、美”为目标,积极开展以治脏、治乱、治差、治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上半年,全市共粉刷墙面618万平方米,清理“三堆两垛”86万立方米,清理积存垃圾14.6万吨,新增绿化面积265万平方米,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深入扎实开展,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本版摄影 记者 曹昌宇
示范引导
软硬件逐步完善
“没想到这里的环境这么好,投入力度这么大,群众的觉悟这么高!”前不久,在南沙河镇组织开展的环卫一体化评比中,参加观摩的镇直机关和村两委干部,被上营村整洁有序的环境面貌所吸引,纷纷竖起大拇指。
南沙河镇是今年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镇。究其原因,是这个镇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采取树典型、树标杆、树亮点的办法,实现环卫综治无缝隙覆盖,并通过建立激励与鞭策机制,形成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在6月份举行的枣庄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这个镇名列我市各镇街第一名。
环卫一体化工作档次的提升,软硬件设施是基础保障。对此,各镇街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综合整治和标本兼治相结合,通过示范带动等措施,着力完善软硬件设施,实现了村级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城乡垃圾中转站42座,配置大型密闭式垃圾压缩车20辆、小型勾臂车56部、村级保洁车3500余辆,配备压缩箱体76个、密闭式垃圾收集容器1900余个、小型垃圾桶44.6万个,镇村保洁员队伍达到3400余人。
引入机制
实现市场化运作
6月1日,西岗镇村居市场化保洁正式启动,将镇驻地区域12条、近40公里的道路全部交给一家环卫公司保洁,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居环卫市场化保洁的全覆盖。
西岗镇实施村居环卫市场化保洁的做法,正是我市推行科学运作、全面建立市场化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年以来,我市着眼于完善机制,学习借鉴临沂、聊城、昌邑等地的经验做法,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农村环卫保洁工作整体推向市场,实现“作业”与“管理”的分离,通过政府花最合理的钱,让群众享受更好的服务。
在运作模式上,我市计划通过公开招标,将镇村环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等工作,托管给有资质、有管理经验的专业环卫保洁公司,由他们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对保洁队伍实行“统一纳入管理、统一教育培训、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督导考核”。目前,我市已完成了3家托管企业的招投标,预计8月中旬全面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届时,21个镇街、1150个涉农村居环卫一体化托管率将达到100%。
坚持民本
提升群众满意度
“以前,这个地方是个臭水沟,夏天太阳一晒,污水蒸发,气味实在是难闻……”8月3日,善南街道王开三居居民张朝安指着村里刚修好的一条道路说:“现在好了,通过改造污水排入地下管道,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这方面,善南街道打造了许多亮点工程。这个街道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之初,便将其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实事工程来抓,通过电话调查、实地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一解决问题,集中整治薄弱环节,将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在6月份举行的滕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善南街道以97.7分名列全市第一。
在全市层面,各镇街、各部门紧紧围绕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一目标,从宣传发动、舆论引导入手,以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卫一体化建设中,由“局外人”变“局内人”,赢得群众基础。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推进工作滞后的单位予以曝光,跟踪问效,强化整改,让问题整改不落空,让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上半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取得了9.61分的好成绩。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