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桂路报道12月24日,张铁匠村的张丰证在端详自己做的锡壶。□记者申红马桂路报道
本报商河讯“叮当叮当”、“叮叮当”……12月24日,48岁的张丰证一早起来就没闲着,生炉点火、刻画造型、敲打塑性,拿着块锡板较上了劲。“别看俺是个手艺人,手底下出的活少了一千块钱不卖。”说起话来,张丰证自豪得很。
这个位于商河县沙河乡的张铁匠村没有铁匠,只有一个锡壶手工艺人,就是张丰证。
眼看着过了元旦很快就要到小年,张丰证说他这一年可没白忙活。“俺这么跟你说吧,这一年俺手底下出的锡壶卖到了上海、广州、虽说俺没出过门,但是俺的手工品可都上东北下江南去了咧。”
最让张丰证高兴的,是这一年他收了个徒弟。虽说学了才几个月,但上手很快,已经能和他一块搭手做工了。徒弟叫张建军,看着张丰证一脸崇拜。“俺师傅厉害着呢,这一个月打二十把壶,一个至少一千块,这多少钱了?”想了一下,张建军又说,“听说这一年卖了十三万多块呢。”
到张铁匠村帮扶的第一书记雷勇接过话茬,“这个13万多销售额是我们包村以来开始运营至今的一个电商项目。”雷勇是共青团济南市委派驻来的,是济南市团校副校长,到村里后修了路,通了自来水,美化了环境,想给村集体创收致富筹集点子时想起了做电商。
“这个村实在太小,又没啥特色,面上工程好做,扶到里子很难。”雷勇说,张铁匠村人少,只有41户,地少位置又偏,发展没啥特色。但张铁匠村因铁匠而得名。当年,许多村民带着一把钳子、一把锤子,足迹遍及上海、南京等地,甚至东渡日本,干的都是铁匠。
张铁匠村有故事,清末民初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张铁匠,剃个光头,锃明瓦亮。张铁匠打铁从不啰嗦,用力精准,能用七分力不会用八分,打出的菜刀斧头尖利无比,镰刀锄头等农具也都轻重恰到好处,使着顺手。人们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了,也都懒得记,只是唤他一声“张铁匠”。
再到后来,村子里人越来越少,铁匠也没人做了。就连做锡壶的张丰证,也差点没坚持下来。“我做锡壶做了35年了,十几岁就开始做学徒,中间有个15年没干这活”,张丰证说,不为别的,就因为挣不到钱。
“俺们这里偏,赶个集走远路,打的东西还卖不出去,一直都十几块二十几块的卖,相当于白费力。”思来想去不如出去做劳力,张丰证这一搁就是15年。
看着没人干,雷勇也愁。“现在网上的铁艺制品这么畅销,为啥不能借助电商平台,在网上卖铁艺制品呢?”在共青团济南市委扶贫小组建的微信讨论组里,一个通过电商平台带动铁艺制品产业发展,实现张铁匠村产业扶贫的想法在大家的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
很快,雷勇在团济南市委的帮助下在工商部门注册了“济南张铁匠铁艺制品有限公司”和“张铁匠”产品商标。今年,“张铁匠”进驻商河县联荷电商产业园,6月19日“张铁匠”手造工坊上线,涵盖酒道、茶道、铁艺、文玩、铁匠村农产品5大类目,30余件产品,紧贴传统文化、匠人精神。除代理别处铁艺制品外,张铁匠村的锡壶也被纳入其中。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收入达13万多元,产品远销北京、广东、陕西等省市。
产品不愁销路,卖价也高起来,张丰证和雷勇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12月24日,团济南市委的领导班子和商河县文物局、商务局的负责人坐到了一块,讨论张铁匠村锡壶工艺挖掘保护和传承的事儿。
“我们下一步成立个锡壶工艺协会,不仅张铁匠村,别的村庄的锡壶手工艺者都纳入进来,一块交流学习”,“以后协会可以和我们村成立的公司相结合,大家的产品组团打市场”,“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接班人,得让年轻人愿意干”,“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做好产业化,尽快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包装和文化内涵”……
你一言我一语,张铁匠村里的锡壶工艺的未来也渐渐明朗起来。张丰证说,“俺干这一行几十年,现在干起来才觉得未来真光明、有希望,这以后的好日子有的盼哩”。
新闻推荐
□记者王原报道本报济南4月21日讯今天,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经教育部同意,济南市商河县、淄博市沂源县等山东省省级财政困难县及中西部地区和沂蒙革命老区的62个县(市、区)纳入“高校专...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