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随风飘舞、随处可见的地膜,已经成为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很多农村的“标志性景观”。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增加地温、抑制地表水分蒸发、抑草灭草、抑盐保苗等显著作用。这一技术自引入我国以来已广泛应用到棉花、玉米、马铃薯等几乎所有作物。
我国是世界上地膜覆盖面积最大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地膜使用量达百万吨,但地膜在促进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和烦恼。这些地膜因为不可降解,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不仅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还影响农田续耕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的解决方法,一是对普通地膜进行回收;二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但地膜回收因费时费工、回收不彻底,效果并不好。
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介绍,与欧美国家、日韩相比,我国普通地膜是最薄的。很多农业生产者为追求低成本,使用违规生产的超薄型地膜,导致回收难,山东的农膜回收率仅达33%。
相比之下,可降解地膜具有环保、省工、省时等优良特性。2012年,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经过6年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出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塑料,5年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示范应用近400万亩,可控完全降解,有望彻底破解农田白色污染之困。中科院王佛松院士等专家认为,这一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河北吴桥县管庄村有一片棉田地,德州市农科院棉花研究人员在此进行了5年的双降解生态地膜与普通地膜的对比试验。今年4月同时覆的两种地膜,双降解生态地膜已降解了大部分,只有少量还能看见;而普通地膜表面依旧完整,塑料拉力没有下降。经过试验,在棉花130天生长期里,双降解生态地膜的生物降解率达到86%。
相关专家介绍,这一技术真正做到可解可控、无毒无害,是一种“能被微生物吃掉的地膜”“能化解在土壤中的地膜”。目前,可降解地膜已在商河县白桥镇林场大蒜地中被推广使用。白桥镇林场负责人董发利算了一笔账:“每亩地用普通地膜成本是40元,用双降解生态地膜每亩成本是50元,但回收一亩地残膜的人工工资是75元,这还没算回收过程中的运输、清洗、烘干、熔融再造等成本。”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在更换管道。通讯员张宁摄本报11月22日讯(通讯员张宁)近日,记者从商河县自来水公司了解到,公司专门组织力量对开源水厂供水主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找准问题隐患,制...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