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曰章隗学芹
大雨过后,南部山区的山泉又欢腾了起来,泉水“哗、哗、哗”地飞流而下并聚集成了壮观的瀑布,继而撒着欢儿窜入河道变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邀友山村游玩途中看到了一处宛若游龙的浅湾,水清碧透,槐柳倒影,民居环绕,静若止水,真是一处好地方。后问询村内老人才知,原来这就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地水龙洞村的卧龙池。
水龙洞村位于章丘市文祖街道办事处东南方向五公里,依山傍水,四面环山,村子主要通过东西向的山区主干路三赵线与外界沟通。村内民居大多是半山人家,建在崇山峻岭的缓坡地带。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冯、齐二姓从外地迁居于此,后经世代繁衍生息。村名因西山涧有一常年流水不枯的石洞(藏龙池),认为是龙王所赐,故取名为水龙洞村。从大清同治年间后人对使用五十多年后的龙洞水池再次阖庄修缮的碑文中可知:“自道光年间前人创修,迄今五十余载,工程告竣,碑碣未立,则前人公德无传。施池基之善士亦未注矣。自因水池渗漏,阖庄公议重修,亦表前人德泽,并流芳于万世矣。”由此可见,村民对龙洞的保护和重视程度非同小可。
卧龙池居于山下平缓处的民居前,在村小学与卫生室连线的中点位置。据村中八十多岁的王大爷说这里以前就是老一辈人的取水之地,一年四季不枯,盛水期水位更高,但一般不会蔓延到路上,好似有龙王爷保佑一样,保持着波澜不惊的状态。之所以叫卧龙池,老人指着远处说:周围大山蜿蜒起伏的山脊自然地相连在一起宛若游龙一样,静静地盘卧,端庄而祥和。当人站在大山高处(龙脊处)往下观望时,山脚下的池子又形似一条小龙,龙尾朝向东北方向的玉皇阁,龙头朝向西南方向,碧绿的池水与郁郁葱葱的大山遥相呼应。在龙头和龙体结合处(池西南)有一处山泉,据说与山上龙洞泉脉相通,所以不管是多么干旱的季节,卧龙池从没有干过。老人还说小时候听爷爷辈们讲过,在一次暴雨之后村子被绚丽的彩虹笼罩,艳丽似火,非常壮观。人们纷纷来到街头聚集观看,有的用手指指点点,有的拍手欢呼,有的啧啧称奇。约一个时辰后在彩虹即将全部飘散之时,突然有一小股彩虹灵动活跃了起来,形状变得像一条游龙一样围着村子上空转了一圈,最后慢慢地下降到了现在的卧龙池位置。
因为池子在老村的南头,以前老人们习惯性地叫南湾,自从出现了彩虹祥云俯卧此处之后,人们便改称为卧龙池。听着老人娓娓道来的话语,真是有点神奇,当看到池形似龙及碧绿而又平静的水面时笔者实在是无话也无力反驳了。在卧龙池的对面有一整块巨石刻制的石碑,石碑顶部刻着四个大字:“卧龙池碑”。碑高1.5米左右,宽2米左右,厚度20厘米左右,两侧有条石立柱保护,上覆瓦垄型碑帽。据碑文记载:“闻之行潦可以濯(zhuo洗的意思)罍(lei像壶的酒器),池沼可以沤菅,此聚水为湾,所以取其甚便也。水龙洞庄南龙王庙后旧有南湾一处,修湾一所,以图便易。因而商度经营,无一人而不愿;鸠工庀(pi具备的意思)材,不数月而告成。固以见群众之共需,亦见一乡之太和也。于成告竣之后,立一石碑,以永垂不朽云。”文祖邑庠(xiang古学校)生彭贯珠撰文。后学冯相文书丹。大清同治九年(1870年)岁次荷月(6月)吉立。尽管卧龙池的称法没错,但碑文中没有如上老人所描述的南湾改为卧龙池的只言片语,笔者不能不说心中尚存点滴遗憾。
不管怎样,一百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南湾现在的卧龙池依然还在,碧绿的水依然清澈并透出股股凉意,让人心情好爽。尽管村里早就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大多数村民也已不再从此处取水,但是上苍馈赠的卧龙池及恩赐给村民们的汲水缘令人难忘,难怪人们说起卧龙池来总是喋喋不休。在笔者将要离开时,又回望了几眼卧龙池,幻想有机会在附近找处民居住下来过一段与池为邻,晨暮相伴的日子,不知能否粘带上一点祥瑞之气?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昨天下午,济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勤对外通报了关于济南章丘撤市设区的有关情况。经国务院、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以原县级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