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桥碑在河底不知躺了多少年,挖出后又在街头沉默了十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让更多世人知道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在白云湖镇石珩北村狮子西大街中部的广场附近路南,有块不起眼的石头被固在一个水泥墩上,仔细看才知道这是一块残缺的桥碑,上面刻有文字“正德二年二月吉日立”。正德是明朝第十个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1505-1521年在位),正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武宗1505年继位时仍用前皇帝年号,1506年始为元年)。屈指一算,这块桥碑已有508年的历史了。
据家住附近的段大爷、孙大爷介绍:“这是十多年前挖掘机挖附近河淤时挖出的,当时桥碑被挖断,一半移上岸,一半沉在了河底。过去这里有座古桥叫大湾桥,桥两侧有翼,后来桥翼被毁。桥南原有一个大湾,十几年前还可看出痕迹,后来随着村庄的延伸已被填平,村中修路古桥也随之被埋,现在这里是一片居民区,根本见不到大湾与桥了。”
据了解,早时大湾与桥在村外,是该村防洪排涝的水利工程,湾水由一条四五米宽的河渠导入白云湖(古书记载:东接盲河诸七十二峪,西灌娥女沟七十二渠,此渠该是其中之一),为了行人方便于是建了此桥,就是大湾桥。现在,这儿已不是石北村的村外,而是村中心了,从中可看出该村的发展轨迹。
此碑是刻在桥头石上的那种桥碑,一侧还有漩涡状的花纹。碑文已模糊不清,细辨如下:“石家垠(字迹模糊,旧县志为石家艮)村西建桥一座,共用石头二十七块,工用……,修桥人孙志……、孙……。正德二年二月吉日立。”据碑文得知,石珩村原来叫石家垠(或石家艮),它比文祖三德范村古桥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始建),比龙山广济桥的桥碑(乾隆十九年)都要早,应是章丘境内存在年代较早、罕见的桥碑,它见证了石珩四村的历史,对考证该村历史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离这块石碑不远处,闲置院落内有一棵古槐,高度在8米左右,树冠10米,树围3.5米左右,历经风雨,见证兴衰,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据村里老人们回忆,祖辈们就有关于古槐的记忆和传说,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附近老百姓盖房地面已经抬高近两米,随行的村里干部们说,这古槐据说是唐槐,是石珩最古老的槐树,根部已经中空,树冠和树干新枝旺盛,闲置院落内很少有人靠近,树南方房屋低矮,阳光普利万物,古槐历经沧桑依然矗立生长。
新闻推荐
章丘倾力打造“文旅名城”新名片 让软实力更加强大,成为章丘文化系统面临的新考题
本报3月23日讯(记者邢振宇)龙山文化、清照文化、泉水文化、儒商文化……章丘文化资源丰富。3月20日,章丘区召开文化工作部署推进会,吹响了推动章丘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军号”。撤市划...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