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胶济线进行客运专线改造,位于章丘市中心的明水站拆除,在章丘市西郊另建新火车站,改名章丘站。之所以改叫章丘站,是因为当时章丘市政府在明水这里。
章丘站启用后,一开始只有货车停靠,一些客车是技术性停靠,一直没有开通客运业务。2008年,胶济客运专线建成后,实现了客货分离,章丘站正式恢复客运功能。章丘站总共有两个站台,都是能接发动车的高站台,共有五条到发线。
章丘历来为山东大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章丘人民务工经商历史悠久,世称“铁匠之乡”。
章丘自古有“三多”:打铁师傅多、出门商人多、中药店铺多。形容这里铁匠众多,过去有歌谣作证:“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
打铁不需高深的学问,不用高超的技术,占用人手极少,因此当年章丘铁匠较多。
旧时,多为“老少炉”(丈夫掌钳,妻子拉火,儿子抡锤)、同辈炉、亲友炉。上世纪50年代初统计,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又有一首童谣唱道:“毛嫩小子学打铁,挣了零钱腰里掖;回家塞给二爹娘,赶集籴粮不挨饿。”
打铁这一行,虽说是苦力营生,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到处都有生意可做。设备只需一辆二把手小车,上载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三把钳子、两把锤,还有行李铺盖、锅碗瓢盆……就可以组成一个流动的“小工厂”。每进一村,选一街头,就地盘炉,锤子一响就有生意可做。
章丘铁匠不仅多,而且出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清光绪年间李朝贞(埠村镇徘徊村人)打制的镰刀(人称徘徊镰)深受农民喜爱,通过胶济铁路运输,行销于河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一时为全国“镰刀之最”。
同代人袁斗宝(相公镇袁庄村人)打造的创地板镢,因好使耐用而远近闻名,通过火车运往全省内外,畅销不衰。
为了谋生,还有一些铁匠四处云游、八方流浪,到外地“打跑铁”。他们从章丘站坐火车,奔胶东、上河北,下鲁西、闯关东,约占铁匠人数的五分之三。
流落异乡的章丘铁匠,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制出一省或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如号称北方“刃具之最”、历经200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其创始人刘恒清原籍即章丘。
1938年以后,章丘铁匠大部搭伙为伍,投入军工生产,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兵器。当时有歌谣记之:“章丘铁匠改了行,深山密林建厂房;不打锨镢造刀枪,专杀鬼子蒋匪帮。”如桑园刘家章师傅手艺绝妙、威望高,他组织起30多盘红炉,为章丘武工队制造“五七”快枪、掷弹筒,仅一个月的工夫便生产出160支“捷克式”快枪,45支“马步枪”等;袁庄师傅袁绍德资历老,人缘好,他一人便征集了160余名铁匠师傅,利用土方妙法,凭借手工人力,生产出“挂牌撸子”(短枪)、转盘机枪。东沟头村的解统斌师傅秘密建立了地下造枪厂,在一无图纸参照,二缺机械设备的简陋车间里,神奇地诞生了小型迫击炮、三八式大盖枪……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军工铁匠,当时章丘有中、小型团伙57帮,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
1949年以前,一踏入章丘,几乎是村村锤头响,一派别有天地的铁匠世界。新中国成立后,铁匠以村为单位组织铁业合作社,在全县共有780余支,成为恢复和壮大农业生产强有力的“后勤部”。后来,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履,章丘铁匠大军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组织体制由“社”变“厂”,生产方式由笨体力实现了机械加工,铁匠师傅的称谓也由“打铁匠”改为“亦工亦农”职工。
章丘铁匠和章丘火车站、胶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谋生,创大业,他们坐火车四方奔走,有的远涉重洋徙履异域,因此有人说“天下的章丘,遍地的‘侉子\’”。他们打制的铁器通过铁路畅销全国,他们的声誉也随着蜿蜒的铁路传播,享誉内外。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远飞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3月22日,全区招商引资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全区今年的招商重点以及下步的招商方式,下步全区要实施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