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4年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在大年初四回归。收视步步高升,“章丘铁锅”天猫销量同比增长6000倍、红姐煎饼果子排了百人长队等颇能说明“舌尖”的影响力。然而,在重聚吃货们目光的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质疑:像是“视频版的大众点评”、常识错误多……豆瓣评分也从一开始的7.1断崖式下滑到了4.3。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总导演刘鸿彦认为,从《舌尖1》到《舌尖3》,过去了将近6年时间,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变,也让《舌尖3》需要创新。对于节目播出后网络的质疑,《舌尖3》导演组认为,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时隔4年才面世的第三季免不了被拿来与前两季进行对比。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难免有不少观众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但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刘鸿彦:最大的挑战是创新
虽不敢说后无来者,但6年前横空出世的《舌尖上的中国》确实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纪录片。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的《舌尖1》于2012年5月1日播出后,豆瓣评分至今高达9.3分,画面中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争相“舔屏”。《舌尖2》于两年后播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依然获得了豆瓣8.4的高分。
今年2月9日,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刘鸿彦率领全新团队拍摄的《舌尖3》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公开资料显示,第三季一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是“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其中“器具”“食养”“融合”是三个新的创作主题方向。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刘鸿彦表示,她是去年4月从新闻中心调到纪录频道接手《舌尖3》的项目,在短短10个月里带领团队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区,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400多种。在刘鸿彦看来,第三季最大的挑战是创新,“从《舌尖1》到《舌尖3》,过去了将近6年时间,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变,一个品牌的成长肯定需要不断创新,这是一个规律。”
口碑不复从前收益却在攀升
不过,《舌尖3》的创新似乎并不被多数网友和观众买账。
有网友认为,《舌尖3》出现了较多常识性错误。比如第二集中,直接用舀具品尝泡菜坛中的汁水,这是极其不卫生且对泡菜不负责的做法。第三集《宴》里,一处关于鲈鱼的段落引发热议:园林设计专家叶放,去太湖寻找花鲈,想应和“莼鲈之思”的典故。但最后镜头一转,厨师从鱼缸里捞起来的“太湖鱼中之冠”竟然不是花鲈。
此外,有网友认为,《舌尖3》变成了视频版的大众点评,《舌尖》这个IP应该是美食文化纪录片,靠美食串联食物背后的文化、匠心、乡愁、情怀等等,但如今的《舌尖3》却有大量美食店铺的推荐,故事既不完整也不感人。还有网友表示,《舌尖3》看了半天没记住几道菜,倒是记住了一堆厨具,章丘铁锅、淮阳菜刀等等。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舌尖》虽然口碑滑落,与之相反的是收益却日益攀升。公开资料显示,此前《舌尖2》冠名费为8900万元左右,而《舌尖3》已经达到了1.18亿元。
导演组回应质疑:创新的探索
面对网络的质疑,《舌尖3》导演组也通过成都商报进行了回应。总导演刘鸿彦认为,时代在变,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尤其是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工作者,时代的脉搏和气息一定要把握住。所以,这一季在创作前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寻找定位的过程。
最终,基于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要求,第三季在呈现令人馋涎欲滴的美食的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文化感和历史感,通过大量前期调研、学术研讨,对中国菜肴前世今生进行溯源。
《舌尖3》的创新还体现在题材方面,器具、宴席、食养和融合等主题,都是之前纪录片没有触碰过的。比如第一集“器”播出后,节目中涉及的章丘铁锅随即爆红。该集导演骆永红表示,“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为食物再精美,它的源头离不开灶、离不开锅、离不开盛器。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3》的口碑也在慢慢回升。2月24日晚,《舌尖3》播出了第六集《酥》,杭州点心荷花酥在油锅里缓缓绽放的惊艳瞬间俘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心和胃,有网友笑称,在要放弃《舌尖3》的时候,它又悄悄逆袭了回来。(据成都商报)
新闻推荐
最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刷爆”了朋友圈,章丘铁锅也成为代购热点,出现“一锅难求”的局面。细细数来,美食类节目如今已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对象。《舌尖上的中国》就好比是一条分界线,...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