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粲本报通讯员韩洪波周瑞香高坤
记者感言:纵观农民的每一条致富路,可以这样概括:抓特色、搞创新是前提;求合作、谋发展是保障。金乡县鸡黍镇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辣椒种植基地,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然后以特色种植为基础,由“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承担了各个环节的风险,有力地保障了最终市场销售的顺利进行。
这样一条致富路,站立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角度,转移了百姓之忧,还民以乐,自然得到了民众的赞誉。
金秋时节的美丽,在于那一片片的丰收景象。记者在金乡县鸡黍镇辣椒种植基地看到,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椒农们满怀喜悦,干劲十足地采摘丰收果实:一袋袋鲜红的辣椒从椒田里背出,一辆辆抢购辣椒的三轮车驶向远方。
在一片朝天椒地里,记者见到了张寨村村民张志新,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家里靠种植辣椒发了家,盖起了大瓦房,家里冰箱、彩电、电脑都置办齐了,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当记者问起今年种植辣椒的效益时,张志新停下手中的活,边吸烟边与记者算起了收入对比账:“蒜田里套种辣椒,与棉花相比,辣椒平时比较省工,产量高。今年,俺家种了一亩二分朝天椒,从开始摘到现在卖了4000多块钱啦,这不棵子上还有一批没摘,就现在的市场价一块二三,估计还能卖个千儿八百的。俺这还不算卖得多的,像人家种“金塔”、“金农一号”这些品种亩产可达五六千斤,虽说今年的价格不算太高,每亩辣椒匀溜的都合四五千块,相当于2亩地的棉花收入哩……”。“我们张寨村是试点村,那时种植面积也不过1000多亩,这几年,老百姓种植辣椒卖钱了,意识到了辣椒‘钱\’景光明,种植积极性也高了,现在光我们打圈这一片,种植面积不低于10000亩,有的一家都种好几亩呢……”。陪同记者采访的张寨村党支部书记辛六运自豪地说。“而且,我们种的辣椒随摘随卖,外地客商多的是,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购摊点,根本不愁销路,哪个摊点一天不收个六七十吨,都直接发往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呢。今年的辣椒已经卖了一大部分了,这不四川的一个客户,刚给我们签订了一个明年收购5000吨的合同,这是镇里帮着我们搞结构调整带来的好处”。
鸡黍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夏茬作物以种植传统的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也较为狭窄。如何才能为农民寻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经过镇党委、政府多次考察分析,发现辣椒具有市场需求大、产量高、投入少、效益好等显著特点,适合在该镇推广种植。于是该镇以张寨村、刘楼村为试点,先行一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扩大辣椒种植范围。串串小辣椒,映红当地农民的致富景。目前,鸡黍镇已成为全县最大的“小辣椒”种植基地,有近2万亩辣辣种植基地。为切实把这一富民产业抓实、做好,该镇又巧打辣椒产、加、销“三张牌”,科学谋划“小辣椒大产业”的瑰丽蓝图,采取“强化组织推动、依托市场带动、依靠科技促动”的“三轮”驱动策略,不断引进畅销品种,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成立辣椒专业合作社,为鸡黍镇辣椒产业发展再次积蓄巨大能量。
辛六运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明年他计划带领村民成立辣椒专业合作社,把村里一家一户的农民都组织起来,抱成团闯市场。村里还计划再上几个辣椒酱项目,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起来。
在鸡黍镇,虽然没有特殊的种植大户,但每家都是特色经济的受益者。红红的辣椒让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如同红辣椒一样越来越红火。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韩洪波王伟)11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经过精心的准备和殷切的期待,金乡县广大党员...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