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雪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渗透在社会方方面面,科技进步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不断发挥着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全市科技部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落实、求实效,力促全市科技经济紧密融合发展,亮点纷呈,为建设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建设、生物医药等4个专业创新平台建成运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突破带动作用。上半年,济宁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提高经济发展内涵。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库,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99家,今年又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
加强园区文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化错位发展。今年以来,济宁市坚持以济宁国家级高新区、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以省级经济园区和化工园区为依托,实施园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突出特色化错位发展。济宁高新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建设,生物医药等4个专业创新平台建成运营,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山东省科技金融试点高新区。高标准编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园区建设正式启动。投资3.5亿元的邹城科创园规划完成;兖州工业园意大利工业城、邹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县市区特色园区正迅速建设中,全市园区规模和产业质量同步提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济宁市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推荐申报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2项,落实资金3248万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势凸显。依托利特纳米有限公司成立的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能达吨级以上;依托凯赛(金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成立的生物基聚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绿色尼龙项目已试生产。全市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4家,市级联盟达22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如意集团申报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望实现国家级工研中心零的突破。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3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42家,进站工作院士达到58位,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3个,2014年起启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计划”,力争年内,“331”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面达到80%。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济宁市积极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出台了《济宁市科技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经过3年努力,初步形成区域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科技平台格局。推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关于加快推进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等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落实意见》。“济宁市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有望成为全省第一批省级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机构;上半年鲁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21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2亿元。深化科技金融发展。济宁科技金融中心吸引银行、风投、担保、中介等15家机构入驻,打造一站式科技企业融资之家。目前,全市建立创投基金19支、总规模40亿元,累计投入企业19家、资金12.3亿元。起草《关于实施“双创人才”专项扶持计划的意见》,鼓励科技人才项目一体化发展。加强培养创新人才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上半年,新引进张畅、叶来言、焦文华三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总数达16个。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制定了《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下步发展重点》、《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科技发展规划》、《济宁市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科技规划、产业优化、成果转化等发展方向。增设技术发明奖和科技合作奖,
提高市科技奖励额度,实施评审全过程信息公开。支持和培育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健全产学研机制,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
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对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各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加大政策执行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了《济宁市科技经费投入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评估,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科技资源进县区、创新驱动促发展”服务活动,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深入汶上、梁山和金乡县宣传科技政策措施,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批技术、人才、金融合作协议成功签署。今年以来,举办山东省创新工程师培训班、企业高管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全球化的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21次,培训2700余人。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科技支撑作用凸显。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程建国赵磊)中秋、国庆“两节”临近之际,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有效遏制工资讨薪上访事件高峰态势,确保今年中秋、国庆“两节...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