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一王伟报道◤11月3日,刘玉香(左三)在曲师大讲台上,向学生传授四平调的基本动作。□本报记者孟一
本报通讯员王伟
“七寸竹笔千金重,落在文官的衙门中。若是落在清官的手,下笔判案鬼神惊;若是落在赃官的手,点上一点就害人命……”11月3日下午,在曲阜师范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四平调经典剧目《陈三两爬堂》婉转的唱腔刚一发出即引来满堂喝彩。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这不是一场文艺演出、不是一次文化交流,而是一堂可供学生选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
“我没啥文化,就小学四年级学历,咋也没想到有一天能进到大学里给大学生讲课。”刘玉香说。她从15岁开始学习四平调,现在是四平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乡县文化馆副馆长。提起受聘为曲师大客座教授的“意外之喜”,刘玉香直言,这是2014年最让她兴奋的一件事。在她看来,是越来越受全社会重视的传统文化给了她这次“荣升教授”的机会。
当她挽起袖子、拉开架子站上讲台,有着数十年表演经历的刘玉香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压力不仅源于坐在台下的人群从农村群众变成了高校学子,更源于一种远远超过了荣耀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头一遭和学生接触,刘玉香发现,包括学戏剧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内,几乎很少有人对四平调、山东落子、山东琴书等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有概念,甚至连四大名旦是谁都说不出。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又一次认识到了“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尴尬境遇。
“谈起四平调的保护,我都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因为,咱这剧种已经被‘120’拉进重症监护室插上氧气管了,管子一拔,马上进博物馆。”刘玉香坦言,当今社会对传统曲艺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不让四平调在自己手里“折了命”她什么招都试了。没事的时候,她会偷偷摸摸地到小学校门口“抓人”,看见哪个小孩儿长得好,就上前去问人家爸妈的联系方式,回来挨个儿打电话。当招学生需要通过这样的笨法子,四平调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便可见一斑。
如今,高校这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摆在了刘玉香面前。曲师大不仅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还组织了由博士带队的10人团队跟刘玉香到处拍摄演出现场,配上讲解做成40-50分钟的纪录片,以“活化石”的形式进行放映。最后由专业老师们进行整理、提炼,进行科研立项,达到科学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在课堂上,经常有七八个学生被她叫到讲台上一起“挤眉弄眼”,这是在教给学生喜怒哀乐、惊恐怕泣等情绪在四平调中的表演方法。刘玉香更希望学生能多少学点表演、多了解点内涵,哪怕1000个学生中只有1个对四平调产生兴趣,在一些场合愿意拿出来露两手,都有助于扩大传统剧种的影响面。
就在刘玉香等人受聘客座教授后的几个月,国家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鼓励“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并拨款进行扶持,这就像是一个信号,预示着高校将成为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又一阵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是块宝。”刘玉香说,四平调的表演剧目多与当今社会热点有着密切联系,看似生硬的政策通过生动的曲艺形式表现出来,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深入人心。她相信,在传统文化一再被摆上国家层面的今天,“非遗”项目的春天应该不远了。
新闻推荐
□李冬兰报道本报金乡讯2月28日,国网金乡县供电公司启动“善小”节能系列主题活动,传播厉行勤俭节约理念,倡导节能、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建设节约型企...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